红原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求是刊发省委书记刘家义署名文章地处黄 [复制链接]

1#

齐鲁网·闪电新闻11月1日讯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第20期《求是》杂志发表的重要文章《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深刻阐述了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总体思路、主要目标任务,发出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号召,为新时代黄河保护治理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本刊分两期刊发由黄河流域省区党委书记撰写的文章。

地处黄河下游工作力争上游

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

九曲黄河从山东入海。滔滔黄河,哺育了齐鲁儿女,润泽了山东大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为山东“走在前列、全面开创”提供了历史性机遇。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科学谋划山东沿黄地区发展的思路目标、重点任务、政策措施,制定完善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重点规划,扛起主体责任,主动担当作为,努力在“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事业中贡献山东力量。

在黄河入海口,滔滔黄河水与渤海激情交汇,孕育了世界上最年轻的大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经过多年的生态调水和保护治理,植被退化的现象得到遏制,植被的结构组成和覆盖季显著增加,已成为中国沿海地区最大的海滩自然植被区之一。图为年10月拍摄的黄河三角洲湿地一景。山东省委宣传部供图杨斌/摄

突出黄河三角洲保护,打造黄河流域生态建设先行区。做好黄河三角洲保护工作,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的殷切嘱托。我们坚决落实“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要求,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首要任务,狠抓水体、河岸、河口系统治理和修复,实施黄河沿岸湿地资源、植被、动物等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高标准推进东平湖、单县黄河故道等一批骨干生态修复工程。年,境内两个国控断面水质均达到Ⅱ类,我们力争黄河水质逐年改善、绿量逐年增长,让蜿蜒的黄河沿岸成为重要的生态屏障。作为我国暖温带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黄河三角洲现有野生鸟类种,其中38种数量超过全球1%,是全球候鸟迁徙的重要栖息地。保护黄河三角洲,就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天然基因库,对促进黄河流域生态健康具有特殊意义。我们将坚决做到保护第一,实施最严格的自然保护区政策措施,确保年前多处油田等生产设施退出核心区;坚决做到生态优先,实施生态调水和刁口河流路生态补水,促进河流生态系统健康;坚决做到系统治理,大力恢复退化湿地,改善滩涂生物栖息地质量,努力让黄河口更具生态魅力。

突出治水患防干旱,打造黄河长久安澜示范带。“九曲黄河万里沙”。黄河下游泥沙淤积严重,多公里悬河大部分在山东,尤其是东明县高村以上河段,“二级悬河”形势一直比较严峻,水灾水患常年威胁着沿黄群众的生产生活。河“悬”心不能“悬”,关键是防治措施要落实落地。我们将主动配合国家水沙调控体系和机制建设,对游荡性河段进行全面整治,尽早使全省黄河堤防、险工全部达到设计标准,病险涵闸全部得到有效处理,确保黄河山东段长久安澜。水利基础设施是我省的一大短板。我们将聚焦根治水患、防治干旱,打一场兴利除弊的攻坚战,坚决摆脱逢雨则涝、无雨则旱的困局。新建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实施好新建水库、引调水等工程,推动东平湖蓄滞洪区综合治理,尽快达到“分得进、守得住、退得出、保安全”的目标;提升一批重点河道行洪防洪能力,抓好大汶河、小清河等重点河流综合整治,确保防洪能力达到50年一遇;整治一批防洪除涝工程,对影响行洪的各类设施,该搬迁的搬出来,该清除的清除掉,彻底消除安全隐患;改造一批引黄灌区,推动排灌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力争年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以上。同时,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实施全社会节水行动,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黄河滩区迁建承载着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重托,寄托着滩区群众的“安居梦”、“致富梦”。山东黄河滩区生活着60多万人民群众,近年来我们探索了外迁、就地就近筑村台、筑堤保护、旧村台和临时道路改造提升五种安置方式。截至目前,27个外迁社区全部开工,6个社区已搬迁入住,其他社区年内全部封顶;28个新建村台全部完成淤筑,其中6个村台安置社区已开工建设,确保明年高标准、高质量完成迁建任务,力争每一个村台、每一个社区都成为美丽乡村示范点。统筹推进“黄河滩”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持续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深入推动农村“七改”工程,实现治河、惠民、生态互促共赢,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突出加快动能转换,打造沿黄现代产业大走廊。山东沿黄地区煤炭、石油等资源丰富,长期形成了资源能源消耗型的产业结构,炼油、化工、有色金属等传统产能比重大,转型发展任务重。我们始终坚持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思路,一方面培育壮大新动能,以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为引领,突出发展生态环保经济,着力增强产业生态构建能力,发挥济南信息技术产业、淄博新型功能材料等国家级新兴产业集群的引领辐射作用,培育沿黄地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另一方面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推动炼化、铝业、钢铁等整合提升进入“快车道”,通过优化重组、减量整合、上大压小、上新压旧,实现集聚集约高效发展。“古来黄河流,而今作耕地。”山东是国家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4个粮食总产过90亿斤的市全部属于沿黄地区。我们将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把农产品质量提上去,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科学利用黄河滩区、库区、湖区资源,加快推动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打好“黄河牌”,打响菏泽牡丹、鲁西黄牛、东阿阿胶、沾化冬枣、黄河口大闸蟹等特色品牌,打造千里黄河绿色高效农业长廊。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沿黄地区发展的突出问题。我们将结合山东半岛城市群和胶东、省会、鲁南三大经济圈规划建设,做到政策、投入更多向沿黄地区倾斜。合理布局沿黄地区交通、能源、通讯等重点基础设施,加快推动郑济、鲁南、雄商、济滨等高铁建设,完善沿黄、跨黄高速路网,建好“四好”农村路,提升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能力。坚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进一步完善城镇体系规划,提高沿黄重点城市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推动济南携河发展,拉开大城市框架,更好发挥黄河下游中心城市作用。

突出深化制度创新,打造黄河流域对外开放新通道。党中央批准建设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为山东提供了更有效的开放载体和更大的制度空间。我们将主动融入“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国家开放格局,把制度创新作为核心任务,先行探路更加自由化便利化的贸易投资政策,塑造对外开放新优势。积极构筑开放门户枢纽,推动多式联运中心建设。目前已完成沿海港口整合,组建了山东省港口集团,按照建设世界一流港口的目标,推动沿海港口一体建设、一体运营、一体管理。同时,着力优化内陆无水港节点布局,将港口服务功能向黄河流域腹地延伸,构建黄河流域最便捷的出海通道。

突出讲好“黄河故事”,打造世界文明交流互鉴高地。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母亲河”孕育了中华文明,催生了璀璨夺目的齐鲁文化。我们将致力于黄河文化与红色革命文化、儒家文化、泰山文化、运河文化、海洋文化等融合发展,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把“黄河故事”讲得更精彩、更生动。守护好共有的文化家园,加强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珍视每一处遗址、每一件文物、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好共有的文化记忆,注重黄河文化古籍整理、民间文化搜集等工作,深化黄河文化研究,深入挖掘蕴含的时代价值。开发好共有的文化资源,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打造黄河沿岸文化创意产业集中区和休闲度假旅游带。弘扬好共有的文化价值,推动黄河文化进课堂、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丰富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内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增添精神力量。

在新时代“黄河大合唱”中谱写出彩的河南篇章

中共河南省委书记王国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黄河河南段地理位置特殊,河道形态复杂,是黄河下游治理的重中之重。我们必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扛稳时代责任,以强烈的感恩之心、敬畏之心、呵护之心,在新时代“黄河大合唱”中谱写出彩的河南篇章。

河南着力打造防护安全带、生态保护带、滨水景观带、旅游休闲带,让母亲河越来越健康美丽。图为黄河兰考县东坝头段,九曲黄河最后一道弯,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到这里视察。河南日报供图

在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中感悟黄河保护治理的千钧分量。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也是一部治国史的重要论断。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自古以来黄河治理的战略意义。一部黄河史既是黄河本身的变迁史,也是以黄河为轴带的经济发展史、社会演进史、科技进步史、文化孕育史,与中华民族繁衍发展息息相关,治河成败已成为国运兴衰的重要标志。今天,黄河治理承载着“黄河宁,天下平”的盛世期盼,积蓄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劲势能,更需要我们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汲取力量、开创未来。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治理取得巨大成就的科学总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才能真正实现黄河治理从被动到主动的历史性转变,从根本上改变黄河三年两决口的惨痛状况。”黄河70年岁岁安澜,书写了中国又一奇迹。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一定能够逐步实现黄河的根治,让黄河治理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鲜明标识,成为世界江河保护治理的中国范例。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九曲黄河,奔腾向前,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在我国多年文明史上,黄河流域有0多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黄河母亲滋养了炎黄子孙的家国情怀,铸就了勇于探索的创造精神、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执着追求的梦想精神。今年9月举行的第11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期间,56个民族的兄弟姐妹在黄河岸边开展民族大联欢活动,再次展现了母亲河的强大凝聚力。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用母亲河这一精神纽带把中华儿女的前途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必将汇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殷殷嘱托。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如果长期悬在头上的黄河水害隐患不能根本排除,人民群众就没有安全感;如果黄河生态环境持续脆弱,形不成人水相依、和谐共生的局面,人民群众就没有幸福感;如果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生产生活生态不能良性循环,人民群众就没有获得感。河南沿黄地区人口占比大、滩区人口多,我们必须顺应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环境和发展条件的期盼,在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赢得群众的口碑。

立足河南实际抓牢黄河保护治理的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一直体弱多病,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河南的根脉在黄河、安危在黄河,高质量发展的潜力也在黄河。我们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高水平保护中促进高质量发展。一是坚守黄河安澜这一底线。黄河之险,险在河南。黄河河南段悬差最大、河势最不稳定,目前防洪能力还存在短板,小浪底水库调沙后续动力不足,洪水风险依然是最大威胁。我们将与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密切合作,加强水沙调节等重大问题研究,发挥小浪底水库防洪减淤功能,加强河道工程和标准化堤防建设,推进滩区居民迁建,实施滩区综合提升治理工程,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二是扭住保护治理这一核心。习近平总书记用“重在保护,要在治理”,深刻阐明了新时代治黄的基本方略。近年来,河南沿黄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但部分支流污染问题依然突出,仍有1.69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亟待治理。我们要既狠抓“治”,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治理,建设十大水利工程,推动河长制湖长制从“有名”到“有实”,全面改善干支流水质;更注重“建”,在黄土丘陵沟壑区推进山洪沟治理和淤地坝建设,在伊洛河上游和三门峡库区上游实施禁封治理,在黄河沿线建设生态廊道和湿地公园群,打造防护安全带、生态保护带、滨水景观带、旅游休闲带,让母亲河越来越健康美丽。三是抓好高质量发展这一根本。河南沿黄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53.6%,但发展质量还不高,水资源利用比较粗放,产业结构偏重偏粗偏短,脱贫攻坚任务繁重。我们将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探索走好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新路。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把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和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一起来,发展节水、绿色农业,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实施智能、绿色、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挺起高质量发展的脊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加快“四条丝绸之路”提档升级,培育高质量发展的势能。支持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洛阳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建设,昂起高质量发展的龙头。加快米字形高速铁路网、青电入豫等重大工程建设,厚植高质量发展的优势。推进沿黄地区脱贫攻坚,补齐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四是传承黄河文化这一根脉。黄河文明以中原文化为中心,河南沿黄地区孕育了始祖文化、河洛文化、仰韶文化、二里头文化、古都文化、功夫文化等宝贵财富,是炎黄子孙心灵的老家、精神的故园。我们将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文化资源活起来、动起来、靓起来。加强龙门石窟、丝绸之路河南段等文化遗产保护,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和一批精品博物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打造展示黄河文明的重要窗口。推进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把文化名片擦得更亮。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凝聚争先进位谋出彩的强大正能量。

以足够的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推进黄河保护治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黄河的功利好坏,要以百年千年计。这讲出了对黄河治理规律的深刻把握,彰显了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我们要弘扬焦裕禄同志的“三股劲”,把谋划长远和干在当下统一起来,增强黄河保护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苦干实干、久久为功。一要注重科学谋划。尊重规律,充分发挥人才和科技作用,组织开展资源、生态环境等调查,摸清黄河河南段家底;加强专题研究,搞好规划编制,把保护治理建立在科学决策的基础之上;坚持循序渐进,选择重点地区开展水源地保护、水土流失治理等试点。二要突出依法治理。抓好已制定的湿地保护条例、黄河防汛条例的落实,积极开展黄河立法研究;坚持和完善“检察长+河长”等依法治河机制,持续开展“携手清四乱、保护母亲河”专项行动。三要强化协同推进。建立组织推进的领导机制、职能部门的协同机制、沿黄各地的联动机制,汇聚保护治理的合力;创新多种平台开展省际合作,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的对接,共同把黄河的事情办得更好。

强化上游意识确保黄河清水东流

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

四川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强化上游意识,勇于担当作为,坚持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摆在重要位置来抓,确保黄河出川一河清水向东流。

四川是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补给地和国家重要湿地生态功能区,是“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为年7月24日,嘎曲河在阿坝州大草原上划出一道道舒缓优美的弧线。四川日报记者何海洋/摄

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切实担负起筑牢黄河上游生态屏障的政治责任。四川是中华民族两大母亲河长江、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地、补给地和国家重要湿地生态功能区,其中黄河流域范围涉及甘孜州石渠县和阿坝州阿坝县、若尔盖县、红原县、松潘县,境内黄河干流长公里,流域面积1.87万平方公里,是“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黄河流域生态安全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要求四川“要抓好生态文明建设,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为我们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做好四川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我们坚定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切实肩负起保护母亲河的重大政治责任,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扎实做好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各项工作,坚决筑牢黄河上游生态屏障。

坚持以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扎实抓好四川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治理。四川黄河流域地位特殊,既是高原藏区、深度贫困区和高海拔生态脆弱区,又是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的重要区域。这些年生态保护取得一定成效,出川的黄河水达到了Ⅱ类水质,自然生态系统总体稳定向好,但黄河水域岸线管理与岸线基础设施建设矛盾突出,非法占用河道、建筑垃圾乱堆、非法采砂、违法建筑等“四乱”问题仍然存在,还有湿地功能退化、水土流失、草原沙化、草原鼠害等特殊问题。我们坚持把管水护水治水摆在突出位置,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强化省级河长作为黄河管理保护的第一责任人,注重常态巡河,统筹解决我省黄河流域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存在的突出问题。最大程度拓展水域岸线保护范围,创造性地将重要天然湿地、具有供水任务的水库和渠道一并纳入河(湖)长制实施范围,在黄河及黑河、白河沿岸的乡镇聘请生态联络员,推动流域生态从“没人管”到“有人管”、从“管不住”到“管得好”转变,做到全覆盖、无死角。持续开展“携手清四乱、保护母亲河”专项行动,重点抓好入河排污口整改提升、饮用水水源地整治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力保证了黄河出川断面水质。同时,更加注重构建良好生态体系,努力从根本上解决四川黄河流域生态安全问题。严格贯彻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划定我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2.6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的18%,着力抓好天然林保护、退牧还草、草原治理、湿地保护与修复、水土流失治理、地震灾后植被恢复等重点生态工程,开展川西北民生项目木材替代行动,加快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若尔盖草原湿地生态功能区和以石渠为重点的“最美高原湿地”建设,切实保护天然草地和沼泽湿地,维护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通过努力,黄河四川境内干流及支流水质达标率%,四川黄河流域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5.6%,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85%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和土壤侵蚀强度呈逐年下降趋势,输入黄河的泥沙量明显减少,95%以上的珍稀野生动植物物种在自然保护区内得到有效保护。

坚持以建设川西北生态示范区为抓手,推动四川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最美底色。我们认真落实新发展理念,立足主体功能区定位,在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中,明确把四川黄河流域涉及的甘孜州、阿坝州确立为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坚定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具体工作中,着力强化生态功能,不考核GDP,坚决禁止无序开发,决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统筹环境承载能力和接待能力,科学开发草原、湿地等特色旅游资源,挖掘和利用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打造大九寨、大草原、大熊猫等世界级旅游文化品牌,建设国际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业,因地制宜培育牦牛、青稞等特色农牧业,重视虫草、松茸等野生作物的有序挖采、深度开发,建设现代高原特色农牧业基地。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建设国家级清洁能源基地,把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结合起来,科学有序利用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水电资源,全面禁止小水电开发,坚决防止“开发一方资源、破坏一方环境”。当前,坚持把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最急迫的任务,作为推动四川藏区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工程,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聚焦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针对回头看大排查发现的问题短板,下足“绣花”功夫,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四川藏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年底的36万下降到年底的4.6万,贫困发生率从20.1%下降到2.6%,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效。

坚持以构建协同联动工作机制为保障,形成齐抓黄河保护和发展的强大合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地一域的事。我们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坚决落实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落实的工作机制,积极对接、加强协作,共同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主动加强省际合作,与青海三江源国家公园签订《跨区域警务合作协议》,在边界建立林区巡防、案件查处、信息研判等工作机制;与青海省果洛州开展行政区域界线联合检查,加强辖区边界管理,维护社会稳定;与甘肃省甘南州签订《经济社会发展合作行动计划》,在互联互通、平台搭建、产业融合、公共服务等方面开展深度战略合作;深化与广东、浙江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在项目建设、资金支持、干部选派、产业合作、劳务对接等方面加强协作。强化省内协作,建立完善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和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支持四川藏区与省内条件较好地区共建飞地产业园区,持续改善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深入实施藏区“六项民生工程计划”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卫生发展十年行动计划,深化省内对口帮扶和定点扶贫,四川藏区发展“造血”功能不断增强。我们将进一步落实好协同联动工作机制,通过多重政策叠加、多种资源汇集、多方力量参与,共同抓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切实筑牢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奋力谱写美丽中国的四川篇章。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展现陕西担当

中共陕西省委书记胡和平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的保护和发展历来是安民兴邦的大事。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陕西处于黄河中游,地理位置重要,生态功能突出,抓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和历史使命。

退耕还林后,延安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昔日黄土高坡如今满目葱茏,成为守护黄河的绿色屏障。陕西日报供图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和重大任务,我们要深刻领会、认真贯彻。切实增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政治责任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黄河流域构成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是重要的经济地带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体现了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出发的战略考量。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扎实推进黄河流域陕西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切实增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历史使命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深刻阐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共生关系。当前,陕西正处于追赶超越的关键时期,必须牢牢抓住国家重大战略机遇,落实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要求,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切实增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现实紧迫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黄河流域存在的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揭示了黄河保护治理的关键所在。陕西黄河流域国土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全省的65%和76%,当前仍存在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短缺、贫困人口集中、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现实问题。必须只争朝夕、久久为功,增强保护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开创黄河流域陕西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扎实搞好黄河流域保护与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我们必须强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不断提升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一是突出抓好水土保持。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入黄泥沙主要来源区。多年来,我们坚持把水土保持摆在黄河保护治理的突出位置,深入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等工程,累计退耕还林还草万亩,治理沙化土地万亩,年均入黄泥沙量由8.3亿吨减少到2.68亿吨。今后将持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荒沙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等生态工程,加快旱作梯田、淤地坝等建设,加强湿地保护,不断提升黄河流域水源涵养能力。二是全力推进污染治理。黄河流域陕西段承担了全省83%以上工业用水和78%以上生活用水,污染防治任务重。我们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推进黄河管理范围划界工作,建立自然保护地,引导生态脆弱地区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加强水体保护,完善河长制湖长制组织体系,深化渭河、延河、无定河等综合治理,推进污水处理厂改造和雨污分流,搞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减少黄河流域污染排放。三是确保黄河长久安澜。黄河水患问题丝毫不能放松警惕,必须与主要支流防洪问题统筹起来考虑。完善黄河防洪体系,加大护岸控导工程实施力度,推进河道和滩区综合治理。抓好渭河下游防洪减淤,加快堤防险工险段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提高南山支流防洪标准,增强渭河行洪冲沙能力。搞好江河湖泊和水工程防洪调度,严格执行水库汛限水位,加强水情监测预报预警,有效应对处置险情。四是着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水平。黄河流域陕西段人均水资源量立方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5。我们将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加快制定水资源利用计划,探索建立水权交易平台,强化黄河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推进引汉济渭、东庄水库等重大跨流域调引水工程建设,优化水资源空间配置。发展节水产业,推广应用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建立高效输水、排水、节水工程体系,实施全社会节水行动,真正管好用好黄河水。

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挥比较优势,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我们必须立足区位、能源、科教、产业等优势,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一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牢记“努力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走在前列”要求,深化军民融合、部省融合、央地融合,加强与部属高校、科研院所等的合作,精准推进央企进陕。抓好原始创新、产业技术创新、高新技术创新,发挥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等带动作用,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一院一所”创新模式,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二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按照煤向电力转化、煤电向载能工业品转化、煤气油盐向化工产品转化“三个转化”思路,推进煤油气混炼等能化项目建设,引领高端能化产业集群化发展。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做大做强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培育新的发展动能。加大传统产业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力度,激发冶金、建材、食品、纺织等传统产业新活力。三是统筹区域城乡发展。推进关中协同创新、陕北转型持续、陕南绿色循环发展,以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引领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推动陕北深度参与呼包鄂榆城市群建设,支持陕南融入汉江生态经济带。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大力发展果业、畜牧业、设施农业加区域特色农业,加快沿黄生态城镇带建设,加大保障改善民生力度,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四是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大力发展枢纽经济,推进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工程建设,织密中欧班列“长安号”运行网络。大力发展门户经济,高标准建设自贸试验区、杨凌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打造“一带一路”交通商贸物流、国际产能合作、科技教育、国际文化旅游、丝绸之路金融“五大中心”。大力发展流动经济,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壮大现代物流,强化金融服务,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

大力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黄河滋养着陕西大地,塑造出气势恢宏的壶口瀑布,以此为背景的“黄河大合唱”极大振奋了民族精神。必须坚定文化自信,保护传承弘扬好黄河文化,为新时代凝聚精神力量。一是延续黄河历史文脉。树立系统保护理念,强化延安等革命旧址保护,加强石峁、汉长安城、统万城等遗址保护。提升秦腔、安塞腰鼓等保护水平,加快推进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加大历史文化街区、村镇和传统村落保护力度,最大限度保留传统文化风格。二是挖掘黄河文化时代价值。立足富集的黄河文化资源,实施精品文化工程,强化黄帝陵、兵马俑、延安宝塔、秦岭、华山等中华文明、中国革命、中华地理的精神标识和自然标识功能。做强“文学陕军”、“长安画派”、“陕西戏剧”品牌,加强黄河题材文艺创作,推动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传承。三是展示黄河文化魅力。讲好守护根脉、传承文明的历史故事,理想如炽、信念如铁的革命故事,革故鼎新、开放共赢的发展故事。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依托沿黄公路打造黄河文化旅游精品景区、精品线路。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办好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等重点节会,不断扩大黄河文化对外影响力。

切实担负起黄河上游生态保护重任

中共甘肃省委书记林铎

保护黄河、治理黄河、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甘肃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全省上下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在甘肃视察指导工作时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坚决服从全国生态环境建设大局,根据省情特点全面打好重点战役,全力把黄河保护好治理好,努力走出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为构筑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作出应有贡献。

流经甘肃的洮河在与黄河交汇处的刘家峡水库清波“相遇”时,形成了一绿一黄两条水流的交汇奇观。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张铁梁/摄

全面打好水源涵养主动战。黄河流经甘肃多公里,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60%以上的水来自于兰州以上的河段。但由于历史、气候等因素,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域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甘肃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政治任务和底线任务来抓,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保护与修复,甘南州天然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96.87%,森林覆盖率达到24.38%,黄河流域多年平均自产水资源量达到.8亿立方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上游要以三江源、祁连山、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等为重点,推进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工程”。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不仅给我们指明了努力方向和着力重点,也寄托着对甘肃做好黄河上游保护和治理工作的殷切期望。甘肃将主动出击、综合施策,紧扣涵养水源功能定位,树立正确政绩观,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把祁连山、甘南高原等关系国家生态安全的生态功能区守护好,坚决防止人为生产破坏活动,加快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提高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对甘肃来说,哪怕是牺牲一些GDP,只要能把黄河保护好治理好,就是对国家和民族最大的贡献。

全面打好水土保持阵地战。甘肃也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土保持区,沿黄流域水土流失面积达到10.71万平方公里,占到甘肃段总面积的75%,每年平均流入黄河的泥沙多达4.92亿吨,占黄河流域年均输沙量的30.8%。20世纪60年代以来,历届省委、省政府带领沿黄群众,不断探索实践小流域治理和生态修复办法,走出了一条富有甘肃特色的水土保持路子。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累计新修梯田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3万平方公里,沿黄流域水土保持和生态质量有了新提高。但相对于已经完成的治理任务,剩下的水土流失面积治理难度更大、任务更艰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是黄河复杂难治的症结所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立足黄土高原区域面积大的省情实际,采取更为有力的措施解决好水土流失问题。甘肃将进一步巩固提升治理成果,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采取差异化的治理思路,运用植物措施、工程措施和耕作措施,宜田则田、宜林则林、宜草则草,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施好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强化水土保持监管,完善水沙调控机制,分区域防治水土流失,切实减轻黄河泥沙淤积,有效提升水土保持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全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甘肃是国家老工业基地,工业企业大多分布在沿黄流域,对土地资源和水资源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加之大多数分支流径流量小,河流自净功能不足,对污染的处理能力有限。这些风险隐患如果不及时处置,将对黄河水体安全带来威胁。近年来,甘肃制定出台污染防治攻坚方案,细化实施30个专项行动方案,采取有力措施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尤其是针对水污染问题,坚持“大河”和“小水”齐抓共治,对渭河、泾河、葫芦河等污染较重的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对城市黑臭水体开展专项整治,年包括黄河干流在内的重要河流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分别比年减少7.49%和7.4%,黄河干流水质连续4年稳定达到Ⅱ类。在讲到黄河流域环境污染时,习近平总书记重点强调了工业、城镇生活、农业面源以及尾矿库等四类污染源。这些在我省不同程度存在,有的还比较突出。甘肃将以人口、产业分布相对密集的沿黄流域为重点,对照目标任务和时序进度要求,找准短板弱项,逐项攻坚突破。加快工业集聚区污水集中处理、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推进重点城镇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努力提升工业生产、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水平。分门别类实施尾矿库综合治理,推进矿区尾矿和冶炼废渣、废石弃渣整治和重复利用,有效防止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造成的二次污染,下功夫解决好污染防治问题。

全面打好节水治水整体战。甘肃是一个严重缺水的省份,常年干旱少雨,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多年平均降水量只有.9毫米,人均水资源量只有立方米,亩均水资源量只有立方米,沿黄流域用44%的水资源量支撑着全省70%的人口和经济总量。近年来,甘肃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一方面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节水法制建设,在全省普遍建立用水总量、用水效率、纳污能力“三条红线”体系,提升水资源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加快重大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建成引洮一期、引洮入潭、古浪黄花滩生态移民供水等引调水项目,解决了数百万群众生产生活用水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实施全社会节水行动,为我们加快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提供了科学指南。甘肃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继续做足深度节水、极限节水的文章,按照“河西控水、南部保水、陇东调水、陇中优水”的思路,加大节水治水力度,强化水资源有偿使用,推广运用中水回用、节水灌溉、雨水收集等技术,加快建设引洮二期、中部生态移民扶贫开发供水等工程,争取国家支持实施白龙江引水工程等项目,持续提升水资源供给保障能力。

全面打好水患治理持久战。甘肃地质环境复杂,灾害隐患点多面广,许多地方“无雨则旱、有雨则涝”。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等因素,降雨量呈增多趋势,大部分地区经过多次强降雨,导致沿黄流域洪涝、暴洪、泥石流灾害频发,仅去年就造成万人受灾,成为黄河保护治理面临的新问题。针对这种状况,甘肃不断加强防灾减灾基础能力建设,黄河干流甘肃段防洪治理工程已基本建成,纳入全国重点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的77个项目已全部完工,为做好黄河防汛工作提供了保障。但与艰巨繁重的防灾减灾任务相比,我省在资金投入、力量保障、基础建设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黄河一直体弱多病、水患频繁,洪水风险依然是流域的最大威胁,警醒我们必须把防治水患这门功课做足做好。甘肃将把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摆在第一位,坚持应急救灾和常态减灾相结合,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着力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尽快实施一批重大灾害防治工程,有效应对和减轻水患灾害的影响,从源头上保障黄河长久安澜,真正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群众的幸福河。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