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原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产业发力金牦牛计划养金牛 [复制链接]

1#

原创蒋沁芮消费质量报

“峨扎村年被确定为贫困村,年底实现‘整村摘帽’。目前,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都吃穿不愁,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都得到了保障,在此基础上户户有安全饮水,有生活用电,有广播电视,村民生活越来越好。”红原县阿木乡峨扎村驻村干部刘正海给记者讲述这几年村里的点滴变化。

近年来

四川省食品药品审查评价及安全监测中心

高度重视扶贫工作

自年3月起

每年选派1名驻村干部赴峨扎村驻村

开展工作

刘正海就是年8月来到峨扎村的

产业发力“金牦牛”计划养“金牛”

“群众收入来源以牦牛经济为主,为帮助帮扶村实现自我造血功能,助推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我们谋划建议畜产品深加工;传统手工艺品制作销售和‘金牦牛’轮换饲养规模扩大计划;成立峨扎村中药材收购站。”这是阿木乡政府和驻村工作队为贫困户脱贫,反复思考后的想法。

“金牦牛”轮换饲养,即利用产业发展资金购置牦母牛交给贫困户轮换饲养,以两年为一轮换期,两年内牦牛饲养所得牦牛毛、牦牛奶及产崽等收益归饲养人所有,牧区群众可以借此脱贫致富。峨扎村自年以来,已开展了三轮“金牦牛”轮流饲养工作,共分发牦母牛头,带动全村24户贫困牧民户均增收8万余元。这种集体经济运行模式有效解决贫困户缺少牧畜致贫,促进贫困户增收致富。

刘正海告诉记者:“对缺资金的村民,我们利用到户产业项目资金元帮助村民购买牦牛、经营小卖部、开音像店等,并协助完成全村70户贫困户农行小额信用贷款授信工作;利用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15万元,成立峨扎村中药材收购站,为村贫困户提供可持续增收的产业项目,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对缺技术的聘请讲师,开展牦牛养殖、传统服装制作、餐饮服务等技能培训,并积极帮助对接就业机会。目前,已实现全村70户贫困户全部脱贫。”

为防止贫困户返贫,他们还开展“回头看、回头帮”工作,为贫困户安置公益性岗位70个,每户每年增收元。

政策助力手艺人走上致富路

巴桑家里有8口人,年通过国家易地扶贫搬迁住房建设政策“定居”到峨扎村集中安置点。现在,巴桑已经从传统的牧民逐渐转型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手艺人。

说到以前的居住环境,巴桑告诉记者:“之前用牛粪和黄泥粘糊高原柳条修建了一个简易篷房,夏天漏雨,冬天漏风,没有生活用电、也没有通讯网络。”因为条件落后,生存环境恶劣,家中有一位身患大骨节病的病人,还有两个小孩因发高烧就医不及时导致语言障碍,成为易地扶贫搬迁的重点户。

年,乡党委政府协同县发改部门多次前往巴桑家进行实地调研,经过多次研究决定为其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最终巴桑一家获统筹解决易地扶贫搬迁住房修建资金18.5万元,他们仅仅自筹1万元。年10月巴桑一家满心欢喜如期乔迁至㎡的新居。

搬迁到集中安置点后,后续生产生活需求问题接踵而至。帮扶单位和乡党委政府从巴桑一家的实际出发,为他家提供技术培训,鼓励引导巴桑强化技能学习,以一技之长解决后续脱贫致富的难题。

巴桑爱钻研、勤学习,搬迁到定居点后,他从事了装修木匠工、拖拉机师傅、乡村环卫工人、乡村客运驾驶员、电工等职业,成为阿木乡小有名气手艺人,收入也得到了较大提高,和以往相比,巴桑一家情况得到明显好转。

在巴桑家的大房子里,我们看到了巴桑的生财“装备”,“我买了一套木匠常用工具,还有一辆拖拉机,一辆二手面包车,这样工作机会多了,收入也就多了。”说起这些,巴桑的脸上露出了腼腆的笑容。

近三年来,巴桑一家在新家享受到了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学有所教的社会发展成果,巴桑还成了当地的脱贫致富能手。

社会合力专项基金助脱贫扶智

近年来,四川省食品药品审查评价及安全监测中心通过自筹及积极联络社会爱心企业,为阿木乡峨扎村筹措资金24万元,成立专项基金,用于“教育扶持”、“产业帮扶”和“医疗救助”。

其中

年帮扶两名贫困户学生共元

年帮扶5名贫困户学生共4元

年分别为峨扎村17名

当年考取大学学生

发放升学奖励金和8名贫困户大学生

发放生活补助共5.85万元

泽里的家里有4口人,父亲肢体四级残疾,母亲在家放牧,奶奶视力二级残疾,生活压力使这个大学生倍感沉重。

年泽里考入了四川民族学院,“那个时候真的不知道学费要从哪里来,我不想再给家里带来经济上的困扰了。”回想起当时的困境,泽里红了眼眶。

得益于教育帮扶资金,年~年期间泽里在校学习的生活开销减轻了不少压力。如今的泽里满怀着对未来的憧憬。

同样享受到教育帮扶资金帮助的还有美朵卓玛。年考入宜宾学院后,四川省食品药品审查评价及安全监测中心给予其升学奖励0元、生活补助0元。卓玛告诉记者:“我一定会好好学习,将来回报国家,我也会督促妹妹好好学习,希望将来能更好地帮助别人。”

人无业不兴,村无业不旺。要打赢脱贫攻坚战,离不开教育和能为群众带来增收的产业上。而走出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致富路,实现群众脱贫致富和美丽乡村建设双赢的目标,正是刘正海不断努力前进的方向。

来源:消费质量报

原标题:《市场监管系统助力?脱贫攻坚(十六)

产业发力“金牦牛”计划养“金牛”——阿坝州红原县阿木乡峨扎村》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