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那个医院治疗白癜风较好 https://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黔客君引
河西走廊发现了大量的魏晋墓,主要集中在酒泉、敦煌两郡。其中嘉峪关新城、果园西沟、丁家闸、敦煌佛爷庙湾、高台骆驼城等墓群最具代表性。墓中有众多反映当时少数民族形象的壁画,以嘉峪关新城、丁家闸和西沟墓室中发现的少数民族形象较为集中。本文根据考古发掘资料和文献资料,从魏晋墓壁画入手,探寻河西走廊魏晋时期生活有哪些少数民族?各民族之间出现了怎样的发展趋势?
黔客君探
一、河西走廊魏晋时期生活有哪些少数民族
在嘉峪关新城5号墓采桑图中,描绘这样的场景,两人在桑树下采摘桑叶,其中一人一手持笼钩、一手提笼;两人皆编发作辫。辫发,即将头发编成若干条辫子,垂于项背。
氐人“俗能织布,善种田,畜养豚牛马驴骡”,皆辫发。——《三国志·乌丸鲜卑东夷传》引《魏略》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判断,图中采桑人应属于氐族。还有新城6号墓耙地人以及13号墓牧马人,从发型上看,也应该是氐人。氐人服饰有自己的特点,尚青、绛和白色。氐族在南北朝以后逐渐融合于周边的羌族、藏族和汉族之中。如今四川阿坝州境内九寨沟县、松潘县和红原县以及四川绵阳市平武县,和甘肃省陇南市文县世居于此的白马藏族被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是氐族后裔。
嘉峪关新城6号墓耙地图中,描绘一衣褐、披发的少数民族蹲在耙上耕地;6号墓耱地图中,一披发人蹲在耢上正在耱地。
被(披)发覆面,羌人因以为俗。——《后汉书·西羌传》
披发是指留全发在头,垂于项背,不结髻编辫。根据《后汉书》记载,耙地人应是羌人。
酒泉西沟魏晋墓羌女送行图中,一男子骑马前行,一女子挎壶后随。此女披发,疑为羌族特装束,而男子身穿圆领长袍,为汉装。画面表现了相依为命的关系,是当时民族融合的写照。酒泉西沟魏晋墓中,有许多穹庐帐、少数民族图像,西沟5号墓一画面描绘一少女坐在穹庐帐内,将头伸入账外四周顾盼,富有生活气息。西沟7号墓前室一画像砖描绘一披发羌女,身着红领缘、黑红相间花边的长袍,缓缓走向位于群山间的穹庐。
羌族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其余散居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绵阳市的平武县以及贵州省铜仁市的江口县和石阡县。大多数羌族聚居在高山或半山地带,少数分布在公路沿线各城镇附近,与藏、汉、回等族人杂居。
新城3号墓穹庐图中,有二穹庐,左一人卧,右一人踞蹲,用瓦器煮食,持棍作搅拌状,皆赭衣髡发。
鲜卑者,亦东胡之支也,其言语习俗与乌桓同,唯婚姻先髡头。——《后汉书·乌桓鲜卑传》乌桓“随水草放牧,居无常处。以穹庐为舍,东开向日,父子男女相对踞蹲,以髡头最为轻便”。——《魏晋南北朝民族史》
根据《后汉书》和《魏晋南北朝民族史》可见,鲜卑习俗是髡头、踞蹲、以穹庐为舍等。图中人物应是古代鲜卑族的形象。新城3号墓屯垦图中,上半部有两列士兵操练,荷戟持盾,下半部为二耕者,一为鲜卑族,一为汉族。新城3号墓耱地图,也有一鲜卑人形象。
据专家分析研究,发现现在的锡伯族人很有可能就是古代鲜卑族的后人。不过随着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发展,当初的鲜卑族都已经汉化,跟汉人融合到了一起,鲜卑族也逐渐的从历史上消失。
新城6号墓采桑图,中间一桑树,右为一赤足女童,胸前挂一受桑器,弯弓作射状;左为一剪发赤足妇女,一手提笼,一手采摘桑叶。新城6号墓另一幅采桑图,左边一赤足女童,双臂系彩缨,胸前挂着受桑器,举双手采摘桑叶。右边也有一剪发赤足妇女,举手采摘桑叶。
龟兹国西去洛阳八千二百八十里,俗有城郭,其城三重,中有佛塔庙千所。人以田种畜牧为业,男女皆翦发垂项。——《晋书·西戎》
魏晋时期,汉族妇女崇尚高髻。据《晋书》记载判断,此剪发赤足妇女应为龟兹人。龟兹人后来逐渐维吾尔化,今天的56个民族中已没有龟兹族。
综上所述,河西走廊魏晋时期生活有氐族、羌族、鲜卑族、龟兹人等少数民族。河西走廊魏晋墓室的少数民族形象,还散见于上述墓室以外的其他墓室之中。由于魏晋墓葬壁画内容是以艺术形式表现出来的,其用笔简洁,注重概括和提炼,细节描绘不是十分准确,给辨识带来很大的困难。
窄袖绯绿,短衣,长靿靴,皆胡服也。窄袖利于驰射,短衣长靿,皆便于涉草。——《梦溪笔谈》
如新城5号墓畜牧图,牧马人深目高鼻,窄袖、长靿靴,可以确定是胡人,但具体是哪个少数民族,无从判断。
丁家闸5号墓运输图,位于前室西壁,停放独轮车四辆,有三个推车人,或披发或挽髻,着及膝上衣,赤足,左手握棒。车队前一人,头戴尖顶毡帽,深目高鼻,蓄长须,着及膝长衣,束腰带,右手执棒。——《酒泉十六国墓壁画》
丁家闸5号墓运输图中人物有披发、辫发、深目高鼻等人物特征,这无疑是少数民族的形象特征,但要辨识具体是哪个少数民族有很大的困难。
二、河西走廊魏晋墓壁画反映了各民族异源同流的发展趋势
墓室壁画是古人为安葬逝者而修建造的墓葬的组成部分,几乎所有的设计题材都要围绕墓葬设计者的意愿来选择和组织,因此它首先反映了当时的丧葬观念。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壁画设计者的目的是为了奉死送终,而不是要通过这些画面向今天的人们传达魏晋的历史。当然,画面脱离不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所以经过画面分析,可以探讨魏晋时期河西走廊的少数民族生活状况。
魏晋墓室壁画中的少数民族形象基本涵盖了当时河西地区的重要少数民族。魏晋时期,夷虏内附,周边民族内徙增多,众多的民族迁入,使得民族构成更为复杂,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墓葬壁画中的氐、羌、鲜卑、龟兹等民族正是这一历史现象的体现。
河西走廊水草丰盛,宜于放牧。众多游牧民族如羌人、鲜卑等,他们迁入河西走廊后畜牧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长期居住在河西的汉族,除了经营农业以外,也有兼营畜牧业,他们在田庄里往往牛马成群,墓室中大量的少数民族放牧情景印证了河西走廊的畜牧业发达。祁连山终年积雪每年夏日融化,给农业灌溉提供了便利,再加上魏晋统治者劝课农桑、奖励农耕,河西走廊演变为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要产业的区域,故而农作图、采桑图中披发或深目高鼻者众多,这是对某些少数民族生产状况的真实写照。
由于河西走廊多民族杂居,给民族融合创造了先决条件,也有助于民族融合。《三国志·乌丸鲜卑东夷传》记载魏晋时期的氐族姓如中国之姓矣、多知中国语。而河西汉族则出现过鲜卑化、匈奴化和羌化等。各民族相互接触和联系,在经济、政治、文化和习俗上彼此间相互影响,从而出现各民族异源同流的发展趋势。史书记载“羌胡被(披)发左衽”,河西鲜卑族也“被发左衽”,服饰发型有共同之处;鲜卑人有以穹庐为舍的生活习俗,羌人也有居穹庐的传统。在墓室壁画中,酒泉西沟的汉族男子与羌族女子可以看着是融合或通婚。魏晋时期西域乐舞(龟兹乐)已传入河西,在魏晋墓壁画中出现龟兹人和腰鼓就可以证明。龟兹的乐器鼓,在以后北朝至隋朝时期中原风靡一时。
当然,河西走廊魏晋时期出现各民族异源同流的发展趋势,也存在民族矛盾、民族冲突和压迫。如墓室壁画中少数民族大多出现在采桑、农作、畜牧、守卫、运输、炊事等图中,而宴饮、出游、狩猎图中几乎不见其踪迹。
黔客君观
从河西地区魏晋墓壁画中,得知河西走廊魏晋时期生活有氐族、羌族、鲜卑族、龟兹人等少数民族,出现了各民族异源同流的发展趋势。不同容貌和装束的各民族共同生产,在相当稳定的环境中推动河西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资料:
1.嘉峪关壁画墓发掘报告[R]兰州:甘肃省文物考古队、甘肃省博物馆、嘉峪关文物管理所,年.
2.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年.
3.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年.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感谢图片制作者的辛勤付出,若有侵权,请联系黔客君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