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
唐文春在北京获颁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野外奖
唐文春(左)获颁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野外奖
10月27日下午3时40分
当唐文春乘坐的汽车驶进
位于市区天山南路二段的
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化探队大院
等候多时的人群立即
响起热烈的掌声
全体同事夹道迎接
用最隆重的方式向这位刚刚
荣获第17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载誉归来的总工程师表示祝贺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是中国地质行业最高层次的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分野外地质工作者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地质教师奖和荣誉奖。获奖者一生只能授予一次。唐文春是省地矿系统第6位获此殊荣的地质科学家,也是德阳地区的第一位“李四光”。
20岁开始上高原围着矿山转了近40年
年,唐文春从学校毕业后来到化探队工作,他接到的第一项任务是应国家区域化探工作部署要求,对成都地区39种地质元素的含量进行分析并提供基础资料。
要分析元素就要先取样,年轻的唐文春跟随几位前辈进入无人区进行野外地调,那里海拔两千米,地形陡峭,到处都是崇山峻岭和悬崖峭壁,荆棘满路,几乎无路可走。在那里,他第一次见识了“用双脚丈量千山万水,用罗盘指引方向”的豪情与壮阔,感受到了地质工作者面对复杂野外条件时的严谨与执着,体会了隐没于深山老林的孤苦与艰难。
年唐文春带组在松潘雪宝顶地区工作,当地海拔达米左右,两个月都没有固定的住宿地,只能带着帐篷走一路住一路。渴了喝口凉水,饿了啃口干粮,翻山时被蚂蟥吸血,睡觉时被跳蚤骚扰。有一次,他们在雪宝顶支流采样,原本计划五天能返回临时驻地,结果天公不作美遇上了大雨,在山上被困了七八天,冷了就烤火,前面热背后凉,饿了只得就地扯点野菜熬成糊糊果腹。
苦吗?苦。累吗?累。动摇过吗?动摇过,尤其是面对家人的时候。曾有一次唐文春和同事们正在川西高原上进行地质勘探,妻子和年幼的儿子双双食物中毒。由于年少且食用过量,医院时已是重度昏迷,医生开出了病危通知书。所幸经过抢救,妻子和儿子终于脱离了危险,但身体极度虚弱。此时,母子俩才终于通过卫星电话,联系上了远方奔波在高原风雪中唐文春。妻子低声抽泣、儿子虚弱的呼唤,让唐文春心里异常难受,只能在电话里不断哄着孩子:“宝宝坚强一点,等你好了,爸爸带你到高原来玩,这里风景很好哦……”
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力促自掏腰包买矿权
找矿,就像寻宝,通俗地说,就是在一堆普通石头中找出有用的矿石。这些矿石常常深埋地下,不能直接被肉眼所看到,但它们常常会释放一些信号到周边的环境里,地质学家就是通过这些微弱的信号,探寻矿产的秘密。
年,化探队首次与澳大利亚BHP国际勘探公司,在四川阿坝州红原和马尔康地区一千多平米的区域进行市场性的合作,寻找金矿。从教科书上解释和以往的经验来看,金矿成矿元素的条件是地质环境呈中低温,当地却出现了高温的元素。澳大利亚的专家据此认定,“这里只是一堆普通的石头,不会有金子的”。
然而,唐文春和同事们没有轻易放弃,他们通过对比甘肃草原上大水金矿金的含量,分析得出地球化学异常跟矿种跟它的地质背景、地形条件都有关系。不同环境和不同矿石的影响下,会存在和教科书不同的答案。
“分析完以后,我们才做一比五万的取样。最后重新确定范围,做一比一万的取样。”在不断缩小范围时,唐文春和同事们发现,异常越大也意味着发现金矿的可能性越高。鉴于之前足够的准备,他们决定继续找矿,直到最后成功发现了储量达吨的金矿。
年,唐文春所在的技术部门点名在金川找矿,却因国家规定的矿权问题难住了。矿权分为探矿权和采矿权,要探矿就必须买下矿权。没有任何实地的探索,即便是心里有把握能找到矿,花钱买下矿权无疑是一场巨大的赌注:收益可能变大的同时风险也变大。
“一定能找到矿。”时任队里技术总负责人的唐文春向队里拍了胸脯。有了技术上的保证,化探队出资20万购买了李家沟锂辉石矿探矿权。
功夫不负有心人,探矿的结果并没有让他们失望,从锂矿的规模看来,李家沟和马尔康党坝探明的两个超大型锂辉石矿床、刷经寺—新康猫超大型金矿床,创造潜在经济价值数千亿元。
作为一名地质工作者,唐文春凭着一股闯劲和满腔的热爱,不断刻苦钻研,近40年的坚守,他和同事们找出20余处潜在价值数千亿矿藏。他也从一名普通中专生成长为博士研究生、正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带领团队获得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先后入选“第十二批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和“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
“这份荣誉的取得是我们化探队几届领导、几届职工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德阳地方党委政府支持的结果。”手捧李四光奖,唐文春表示,荣誉是新的起点,“下一步我和同事们将扎根德阳,为国家的新兴战略资源的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继续做出我们的贡献。为德阳的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在新的资源生态文明建设空间规划、灾害防治方面贡献我们一份力量。”
图片由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化探队提供
记者
张嵘后期
何娟编辑
周梅
责编
汪巧编审
姜颖值班副总编辑
张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