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怀讲白癜风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34074304468086937&wfr=spider&for=pc“如果你的照片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
——罗伯特·卡帕(RobertCapa)
“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有决定性的一瞬间。”
——布列松(HenriCartier-Bresson)
“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再看,会发现摄影家同样是‘时代之子’。”
——东松照明(ShomeiTomatsu)
如果你对摄影稍有了解,那么以上几位摄影家的大名一定如雷贯耳,尤其是著名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的那句名言以及下面这张代表作品,几乎人人皆知。
▲《共和国战士之死》罗伯特·卡帕摄于西班牙,年
而一旦提到华裔摄影家,一定绕不开刘香成先生。作为迄今为止唯一一位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华裔摄影师,刘香成先生走遍中国、苏联、印度、阿富汗等上世纪后半期几乎所有的热点地区,用镜头忠实地记录下时代的痕迹。
▲刘香成先生在“雨屋”摄影展开幕仪式上发言
何为优秀的摄影作品?它的构成要素有哪些?《戈尔巴乔夫辞职》凭借哪些优势俘获了普利策奖评委会的心?一起来聆听“时代记录者”刘香成先生的现场讲述。
以下内容摘录自刘香成先生的现场演讲
很高兴和大家共同聚集在余德耀美术馆,“雨屋”为黄埔江西岸、为美术馆本身也增加了许多光彩。而且“雨屋”系列活动在大众汽车的支持之下,给民众带来一种新的美术馆体验。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几张图片以及一些我自己的作品,聊一聊我对摄影的理解。
这张《季风女孩》和“雨屋”有很大关联,它由新西兰摄影师BrianBlake拍摄,描述的是印度冗长的雨季。这张图片非常经典,是当年《生活》杂志发行量最大的图片摄影中令人难忘的一张作品。好的摄影作品要给我们一种情感反应,我觉得这是一种最简单,也是最难达到的境界。
▲《季风女孩》BrianBlake摄于印度,年
《三峡纤夫》由DimitriKessel拍摄,他也是《生活》杂志非常著名的摄影记者。这张图片以旧社会中国长江三峡的纤夫为主角。我坚信摄影作品本身比图片说明重要得多,一张好的摄影作品应该可以传递所有信息。可以看到,三峡、长江以及当时所有纤夫的生存状态,都在一张作品里面很有诗意地传达出来。
▲《三峡纤夫》DimitriKessel摄于四川,年
谈到中国当代摄影,从以下这两张作品,可以看出中国当前的摄影事业发展非常快。两位中国当代摄影师运用两种不同的手法拍摄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上面是曾年拍的长江三峡的拆迁,下面是李林的作品,用独特的构图来反映建筑工具和自然之间的状态。两张作品都体现出中国当前摄影家艺术创作的力量。
▲曾年摄
▲李林摄
这幅中国摄影师卢广拍摄的作品关于环保,表达环境面临的严峻挑战。我觉得这张作品很成功,你看到其中人物的面部语言、眼神语言、肢体语言,以及整个生活环境都在这张图片里面表现得非常丰富。西方人不一定了解中国人的情感,中国人对别人下跪有着深刻的内涵。所以这一张图片让我很感动,一群村民跪下来,表现出生存环境的挑战非常严峻。
▲卢广摄
在西方报道摄影作品中,《表》是其中非常经典的一张,作者蔻德卡拍摄的是布拉格之春事件中的一幕。这位作者的祖国——捷克斯洛伐克现在已经不复存在,而这张作品的意义就在于把苏联坦克进军兄弟国家的历史时刻瞬间定格。记录时间的手表、作为背景的城市,《表》成为大家公认的20世纪经典作品。直到现在,模仿这张照片的人也非常多。
▲《表》蔻德卡(JosephKoudelka)摄于布拉格,年
这张《毕加索的半人马》是我的恩师基恩·米利的作品。在美国上大学时的第四年,我很意外地选了一堂摄影课,老师就是基恩·米利。后来他邀请我当一年助手,这一年对我踏上摄影生涯非常重要。这位老先生从来不跟我谈摄影和相机,也从来不跟我谈技术,但他的技术含量是非常高的。这位教授是最早使用闪光灯来创造图像的人,可以抓住万分之一秒的瞬间。早年基恩·米利先生去拍摄毕加索就采用了这一技术,他邀请毕加索来他的工作室创作一张画,并用1/秒的频闪拍下了毕加索的创作过程。这张照片在摄影界中非常非常经典。
▲《毕加索的半人马》基恩·米利(GjonMili)摄于法国,年
关于我自己的作品,下面这张图是我改革开放回到中国之后拍摄的。我的童年在国内度过,回想过去对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也影响着我的作品。当时我说“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因为我看到中国人从脸孔到肩膀到他走路的步伐,已经开始产生深奥的变化。这张图片大家讨论得比较多,特别是青年人,他们希望找到一个新的方向。这证明,一张摄影作品有它自己的话语权。
▲刘香成摄于大连,年
这张《戈尔巴乔夫辞职》拍摄于年12月25日圣诞,我是唯一一个被邀请进克里姆林宫拍摄的摄影记者。到了现场我才知道这位先生——戈尔巴乔夫当晚要宣布辞职!我当时就感受到,这个时刻不单意味着苏联的解体,也是东西方经过几十年冷战而划上的一个句号。犹豫了很长时间,我觉得我只能选择一个瞬间——就是他扔稿的这一瞬间,这个瞬间是历史的一个句号,但要表现这个历史时刻,我知道挑战是巨大的。因为要抓拍这个讲稿和它的动感,快门不能很快,我决定把快门用到三十到四十分之一秒,人也虚了,纸也虚了,可以看到纸在动。这是我在非常困难的时间内对自己的一个巨大挑战。但也因此,这一作品在年得到普利策奖委员会的高度认同,得到这个荣誉。
▲《戈尔巴乔夫辞职》刘香成摄于克里姆林宫,年
(获年普利策现场新闻摄影奖)
每一幅获奖作品背后都有别样的创作故事,来自生活,来自每一瞬间的感动。
在谈到为什么会拍摄这张照片时,佘先生答道:“这是一家厦门传统的醸酱油的企业,平时去那里都是晴天,非常刺眼。突然间看到雨后的样子,觉得一切都很柔软和感动。这些酱缸在雨中显得更加有光泽度,更加立体,更加有层次感。忍不住拍下了这张照片。在当今这样一个科技极度发达的社会,还有企业在坚持着用传统工艺酿酱油,坚持着用心做事,实在让人觉得感动与珍惜。”
▲第一名:《雨中酱韵》,作者佘极朴
被问及为什么把这幅作品取名为《梦想家》时,聂子俊说:“开了四五个小时的车到了茶卡,发现天空阴雨,非常失望。突然间雨过天晴,天空中出现了全景的银河,瞬间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震撼和神奇,惊喜之余,又觉得很感动。天空中突然出现的银河就像明亮的灯,赐予希望,鼓励自己坚持梦想。”
▲第二名:《梦想家》,作者聂子竣
“平时喜欢开着大众汽车去红原大草原自驾游,每次去都是晴天或是傍晚日落时分。唯独这一次恰逢雨过,雨水形成了小水塘,雨后的水塘映射着美丽的塔,僧人经过,瞬时有种天人合一的感觉,增添了照片的灵气,那一瞬间觉得一切都美极了。当看到大众汽车集团举办的‘最美中国雨’摄影大赛时,就立即想到了这张照片。”王进在讲述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时如是说。
▲第三名:《雨后塔林》,作者王进
摄影作为一种语言,表达情绪,传递情感。
人人都是艺术家,创作就在我们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