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笑在诗文,往来有良朋。本期优秀作品展来自“诗文·浙里养俱乐部”会员的部分优秀稿件,大家用文字追忆往事,抒发感情。
本期选用的优秀作品有《长征路上寻初心》《汤布》《小暑养生四首》《雨中情》以及《登滕王阁》。
长征路上寻初心
阮加平
作者在腊子口战役纪念碑前留影。
我,带着少年的向往、暮年的壮志,走完了红军长征路上的22个点,实现了重走长征路的夙愿。
去年6月,我从党的诞生地嘉兴南湖启程,沿着中央红军当年的足迹,依次来到瑞金、于都、汝城、湘江战役纪念地、黎平会议会址等地,最后到达革命圣地延安,历时半年,涉足10个省。
我是搭载公共交通走红军长征路的,一路的艰辛与困难始料不及。长征路上的许多纪念性地标和纪念馆设在远离县城20-公里的地方,有的要靠农用车到达,有的只能徒步进入。我想尽办法,都逐一去过,实地阅读了长征这本厚重的“历史书”,感受伟大的长征精神。
夹金山终年积雪、山路险峻,红原大草原氧气稀薄、人迹罕至,腊子口、乌江回龙场渡口、金沙江树桔渡口都要翻越险峻的大山才能到达。有多少红军战士长眠在这些地方。
长征路,给了我无限的勇气和力量。中国工农红军纠正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战胜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和恶劣的自然环境,靠的是坚定的理想信念,靠的是人民群众的支持。走在这些地方,我这个花甲老人的心始终被震撼着……
走一趟长征路,对我而言意义非凡。它告诉我,一个人该怎样生活、怎样做人、怎样去为伟大的事业奋斗。我把在这趟旅途中写下的多字笔记和拍摄的多张照片、25段视频整理出来,编印了画册《我重走长征路》,向党的百岁生日献礼。
长征之歌众人传唱,长征精神代代相传!
潘立成
汤布
现在很多人不知道汤布为何物,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却是农村男劳力的“标配”。
汤布,约两尺多宽、五六尺长的一块布,大多为白色,中间缝上两根细带。夏季天气炎热,为了节省衣服,男劳力到野外干活,都是头上戴顶箬帽,赤裸的上身披一条汤布,两根细绳系在脖颈下,下身穿短裤,赤脚,肩上扛把锄头。我就是那个年代的农民,对此颇为熟悉,深有体会。
汤布的作用,一是遮阳,二是擦汗。汤布上的汗积多了,就在塘里、河里洗一洗,继续披在肩上,凉凉的,一会儿就晒干了。
那时候,我们有时会拉着砖头去城里的建筑工地上卖。因路途远,中午回不了家,我们就在街头巷尾找个阴凉角落,吃完家中带来的饭后,把汤布往地上一铺,人躺在汤布上,再用箬帽盖在头上,午睡一会儿。这时,汤布又多了一个功能——充当睡席。
我看过一出凤阳花鼓戏,与汤布有关。戏中的一位皇帝原是农民,夏天干农活时就用这样一块简单的布遮阳、擦汗,他们唤之为擦巾。后来,这位农民参军,四处征战,居无定所,妻子把长子送给一位农妇抚养,并留下一条擦巾作信物。后来农民当了皇帝,妻子也做了皇后。农户闻讯,把这条擦巾让宫人传进宫,请皇后辨认。皇后悲喜交加,把长子和农妇接进宫中,后来这位长子还被立为太子。这出戏十分感人,令我念念不忘。
现在,夏天的工作者有了更好的防暑降温条件,汤布也已成为那个年代的记忆了。
小暑养生四首
王占魁
(一)
斗柄指南小暑临,
外出谨防雷雨频。
蟋蟀离野居庭院,
人应避暑度光阴。
(二)
暑期人体阳气旺,
少动多静柔胜刚。
清凉果蔬应适度,
太极慢速弱寓强。
(三)
夏练三伏慢步走,
心静如水乐无忧。
规律休眠养心神,
少私寡欲无所求。
(四)
慎开空调莫贪妄,
气闲心静自然凉。
挥汗如雨应严防,
适可而止泰而康。
SUMMER
雨中情
李天麒
喜欢夏季的雨,时而大雨倾盆,时而小雨如丝。日里独坐静室,夜间单卧床榻,独闻水滴声,静思雨中情……
雨依旧在下,声不停地响。依稀间,是在老家的乡路上奔走,享受着那份淋满身的喜人雨花;是在陋巷旧屋前凝视,望着大水缸接住从房檐泻下的清清积水;是在那座酱园旁的小河边俯看,欣赏雨下水涨的丝丝波浪;是在六里山顶上遥望,领略雨笼的盈盈碧翠。
雨啊,似在心底地不停地泻着、泻着,泻出如画水乡,泻出烟雨江南。
然而,天地间万物皆有度,风调须有度,雨顺须有度。要风有风,要雨得雨,这是人之企聁,乃国泰民安之根由。反之,无风雨是灾,过度风雨是害。听,窗外的雨大了,雨后灿烂的阳光也是令人期盼的。
雨泻应及时,人行应有度。思雨及人,情理相同。但愿雨中留下的情,人间结下的缘,永远留在心中。
登滕王阁
朱京宇
星移更迭滕王阁,
斗转沧桑赣水河。
时来风送千古瑟,
岁去雨飘万年歌。
临观两岸风光乐,
眺看井冈红旗婀。
浙江老年报浙里养俱乐部
编辑祝萍
"更健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