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
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波澜壮阔的黄河自西向东流入四川
曲回间将四川阿坝州阿坝县、若尔盖县
红原县、松潘县和甘孜州石渠县
5个县一揽入怀
黄河川流不息千万年
流淌着中华文明永续不绝的血脉
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伴河而生
绵延相传的人间烟火
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
黄河流经的四川5县
所孕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01
阿坝县
隶属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阿坝县是一个以藏民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县。特殊的地理、历史等因素,造就了阿坝县独特而深厚的民族文化,其中就包括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藏棋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藏棋是源于藏区并流传至今的藏族民间娱乐竞技游戏,由二人分执黑白棋子布阵对阵,民间流传的藏棋最常见的有:国王棋、孜久棋、狼和羊棋等十余种。
藏棋至今仍采用群体传承方式,行棋时,如在一个棋格的3个角上有一方的3个子,当另一个子落在棋格的四个角上时成了一个棋(成方),行棋时每形成一个双棋门时,可以取掉对方任意两个棋子。其行棋规则形成了独特体系,是厚重文化沉淀的遗产。
年阿坝成立自治区藏棋协会并由此推动了当地藏棋的广泛开展,央视等多家媒体进行多次报道,藏族地区群众性藏棋活动更加活跃。通过藏棋可以了解藏族文化的发展规律,包括价值观念、情感形式、思维模式等。
藏文书法
藏文书法,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藏文书法是藏族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藏族传统的学科分类法,书法属于大五明中工巧明的一个小分支,藏文书法有真、行、草三体。
藏文书法以硬笔书写,笔大多用竹子做成,也有铁制的笔。多姿多彩的藏文书法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而且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为藏族文学、哲学、医学、音乐、绘画等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02
若尔盖县
位于川西北的若尔盖县,历史悠久,文化多元。这里不仅有绝美的自然风光,还有极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川西藏族山歌
“川西藏族山歌”源于人们放牧、伐薪、驮运赶脚、田间劳动时,为驱散疲劳、抒发感情或与同伴交流时即兴吟唱的歌曲,具有自由、高亢、婉转、跌宕等特点。
川西藏族山歌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金冠舞
“夺戒菩尔蹡”,即金刚橛法舞,俗称“色尔蹡”金冠舞,是一项留存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求吉寺的经典法舞,是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金冠舞”把场景、美术、音乐和表演等各门艺术有机结合起来,追求更有效的艺术效果。这种“以舞宣法、以艺谕法”的法事形式是研究藏民族教育艺术和艺术行为的活化石、活标本。
“金冠舞”是综合多种艺术,独具特色的法舞。该法舞既保持了法舞的庄严凝重,又增添了适应世俗观赏视角的内容形式,在众多法舞中独树一帜。保护传承“金冠舞”,对研究法舞文化历史、文化融合、文化教育思想等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03
红原县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红原县域辖区内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多样的载体。
川西藏族山歌
川西藏族山歌,年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藏族民歌的歌词和乐曲以前没有文字传承,均系民间艺人们心记、口传,并通过歌唱传给后辈。
藏族山歌源于人们劳作时,为驱散疲劳、抒发感情或与同伴交流时即兴吟唱的歌曲,具有自由、高亢、婉转、跌宕等特点,曲调一般无变化,原生态的藏族民歌无音乐伴奏。藏族民歌的歌词既有旧传又有新编,常常以旧调填新词来演唱。川西藏族山歌的内容与民众的生活情趣紧密相联,多为歌颂大自然。康巴藏区的牧区山歌、安多藏区的草地山歌以及嘉绒藏区的农区山歌,由于各自方言、语音的差异,因而直接影响着各地旋律的风格,各具特色。红原芒卓甲扎
(红原马术)
在川西北高原上游牧的藏族,被誉为“马背上的民族”,其马背文化悠久而丰富多彩,核心和精华就是马术。马术运动在红原民间和牧民群众中有着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旧时多在夏季部落集会时举行。
红原芒卓甲扎(红原马术)是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红原县的马术队有着独特的藏民族传统体育特色及深厚的马背文化底蕴,他们出色的表演促使“马术”成为了红原县、阿坝州乃至四川省一张靓丽的体育名片。
如今的红原马术运动已不再是单一的民间传统的活动,还诠释发展了民族传统文化理念,是推动民族地区发展建设,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有效载体。
04
松潘县
隶属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松潘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富集,自然景观奇特。构成了丰富的黄河文化以及独特的地域文化。
多声部民歌
(羌族多声部民歌)
多声部民歌(羌族多声部民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主要分布于松潘县小姓乡,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羌族多声部民歌是小姓羌民族中最古老的民歌及其演唱形式。它以二声部民歌为多,从情绪上分为喜悦性歌曲和悲歌两大类,具有最原始,古老,无乐器伴奏的演唱表演形式,歌词内容丰富涉及小姓羌人的历史,季节,喜庆,祭祀,婚嫁,农事等方面,音乐古朴典雅,抑扬顿挫,奔放激越。
羌族多声部民歌是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结晶,它真实地反映了羌民族的生活习俗,这些辈辈相传的羌歌,是研究羌人历史的依据,是羌人精神文化的重要体现,是见证羌民族历史的活化石。
松潘土琵琶弹唱
年,松潘土琵琶弹唱被列入四川省松潘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至今仍然在松潘县有着丰厚的底蕴和良好的传承环境,是一种非常生活化的表演。
主要分布于松潘县进安镇、进安乡以及松潘县其他回汉民族聚居区,是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融汇的结晶,对松潘县的茶马古道文化有着重要研究价值。
土琵琶弹唱在民间流传很广泛,以往马帮在旅途中进行土琵琶弹唱表达乡情,青年男女居家围坐火堂弹奏土琵琶歌唱生活、表达恋情。土琵琶弹唱歌词内容广泛,既有南方的婉约,又有北方的诙谐幽默,包括爱情故事、历史传说、劳动生产等题材。
为了保护传承这一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松潘县拟定了切实可行的保护计划,采取了积极有效的保护措施,在原有资料的基础上,对松潘土琵琶弹唱再次查漏补缺,建立较为完整的资料档案库,其次对松潘土琵琶弹唱的传承人进行登记造册,并建立了科学有效的传承机制,组织专业人员对松潘土琵琶弹唱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05
石渠县
石渠县隶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川、青、藏三省区结合部,是四川省较偏远、交通不方便的县之一。但在美景众多的甘孜州,它却是一颗耀眼的明珠,地域辽阔、清雅脱俗,让人流连忘返。
锅庄(真达锅庄)
百年真达锅庄的历史文化,让这片高寒之地散发着极具特色的藏族风情,纵使历经日月流转也不失其纯净。锅庄(真达锅庄)现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年6月8日,四川省石渠县真达锅庄队获得原国家文化部颁发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真达锅庄是充满律动健康之美的传统舞蹈,藏民们在与大自然抗争和生活实践中,酝酿出了这样具有浓厚民族文化特色的歌舞文化。
百人欢聚一堂,身体律动起舞,高昂激荡的旋律仿佛冲破天空,连接着天地万物,徐徐的风将这旋律带到天地万物的耳畔,邀请他们一同加入这盛会。扬袖起舞,脚踏旋律,将热烈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
康巴藏族服饰配饰制作技艺
藏族地区的服饰颇具独特民族色彩,就康巴服饰言,更是以其自然环境条件和人对美的追求而衍变发展成具有独特风格的服饰。
古有文字记载:“康人衣别致,缀罗之珍,绸缎之美,库金为缘,紫铜着扣,袭多用绢、绉……”可见康区服饰早已被先人所评述。
藏族的长袖袍款式大方实用,日遮体夜御寒,有男女之分,也有冬夏之别,还有农区牧区之差。袍,康巴语称为“葛热”,均以三幅两襟开摆式,平肩宽袖大衣襟,右襟窄,宽大的左襟盖右襟,右腋下有扣,多以银、珠、铜为扣,有的男装以彩带扎结系住,袖长超手尖约5寸。
春夏装袍料是以细呢、灯芯绒、毛料、贡缎、氆氇(藏区自纺的羊毛织品)为主,冬装多是羊羔皮做里、复衣料为面的皮袍,康语称“察日扎巴”、“谷巾扎巴”。皮袍以约5寸到一尺左右宽的豹皮、獭皮镶领襟、袖口、下摆,一则增加厚度保暖,二则显豪华,示人以该袍的价值。
黄河文明源远流长
黄河文化博大精深
黄河在四川孕育出了灿烂的民族文化
让古老的非遗传递黄河文化的新声
让民族的记忆焕发时代的光彩!
—END—
内容来源:四川非遗、中国网、文旅之声、文旅中国、阿坝州群众文化、阿坝州文化体育和旅游局、阿坝旅游网、石渠县融媒体中心、微松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