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2月15日电黄河奔腾,九曲连环。百转千回中,在阿坝大地留下写意的一湾,如母亲般将阿坝县、若尔盖县、红原县、松潘县一揽入怀,滋养沿岸,生生不息。
阿坝州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补给地和国家重要湿地生态功能区,担负着保护“中华水塔”的重任。在探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的路子中,“分类施策”“人人参与合力护黄河”成绩亮眼,“分”“合”之间体现的是阿坝州保护母亲河的上游责任和主动担当,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生动实践。
因地制宜分类施策
保护治理同推进
发源于红原县刷经寺镇的白河,在草原上蜿蜒流淌公里后,并入黄河。以前,红原县草原沙化严重,在冬天,风一吹,衣服上全是沙子。如今的白河沿岸随处见绿,大部分区域林草植被盖度达到60%以上。
在白河流经的瓦切镇德香村,边坡上可以看见一丛丛矮小的灌木错落排列,下面还分布着不同大小的网格沙障。这是德香村其中一个治理点的景象,为把流动沙地彻底“固”住,红原县采取“防风阻沙林带+生物沙障+灌草间种+施肥”的模式治理沙化土地。
为守好这片草原湿地,红原县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等不同类型和重度、中度、轻度不同程度的沙化土地,分别采取不同治理模式进行综合治理。
在红原县“因地制宜”是关键词,在整个阿坝州修复保护黄河生态环境亦是如此——具体而言就是分区防治、分类施策。
尕里台草原。
位于松潘县尕力台的嘎让托合河是黄河流域河流支流,尕里台草原风景宜人,深受游客喜爱。今年8月,为了能给游客提供观景视野,并减少对草地的踩踏,尕力台的观测塔建设完工。不仅是观测塔,在尕力台还实施了水源涵养区建设、生态护堤、河岸缓冲带建设等项目。同时,全国首个“人与生物圈计划”自然教育基地落户松潘。
黄河入川口。用旦摄
对于阿坝县而言,平均海拔多米的纯牧乡是黄河入川口。如何确保黄河一河清水向东流?阿坝县相关负责人提到,建设黄河入川口生态文化景区,对黄河上游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中,阿坝县已初步通过了《阿坝县黄河入川口文化生态景区规划》,该规划以黄河国家战略为引领,依托项目地求吉玛乡的自然之美和人文之胜,将黄河入川口打造成集生态保护、生态监测、文化科普展示和旅游发展于一体的黄河上游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基地。
维护湿地生态环境,减少了水土流失,提升了水源涵养能力,让沙化地披上绿装,让“种树见林、种草见绿”成为现实。在若尔盖丘状高原,正重点采取退牧还湿、填沟保湿、增加植被等措施加快恢复湿地生态系统。
人人参与合力护黄河
体现上游责任和主动担当
在白河沿岸,生活在这儿的牧民最开始是在治沙点投工投劳,后来大家都自发行动起来,学编织沙障、参与施肥、种草。
若尔盖县成立了全省首支黄河护河队,清理河岸垃圾30余吨,巡护里程达多公里,有效遏制了河湖四乱问题的出现。在黄河护河队的带动下,当地农牧民都积极参与到守护黄河的队伍中,充分发挥全民力量推动生态保护。
黄河护河队。
人人参与合力护黄河,在阿坝州已经形成这样的社会共识,并付诸行动。“高原的风我们改变不了,但吹来的沙、流失的土,我们加强生态建设是可以改变的!”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阿坝州委书记、阿坝州总河长刘坪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治理黄河,体现的是四川特别是阿坝保护母亲河的上游责任和主动担当,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生动实践。
黄河冬景。
近年来,阿坝州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持续深化“七大保护”行动,纵深开展“七大治理”工程,切实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探索出一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的新路子。
去年12月,阿坝州委、州政府印发了《阿坝州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和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绘就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10年路径。根据《方案》,到年,阿坝州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要从年的85.05%提升到86%,水土保持率从80.76%提升到81.5%,黄河干流出川断面水质保持在Ⅱ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