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原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四川阿坝,追青逐绿
TUhjnbcbe - 2024/8/26 18:09:00
北京白癜风研究中心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50511/4621582.html
<

澎湃新闻记者郑问

黄河之水,奔流到海。在流经川西高原的阿坝州时,这条“中国母亲河”得到了极大补充:从阿坝州深处逶迤而来的白河,穿过红原、若尔盖两县草原,汇入其中;若尔盖县腹地的花湖,又通过同样发源于阿坝州高山中的黑河,每年为黄河补水达46亿立方米左右,成为其“天然蓄水池”。

若尔盖境内的花湖,是黄河上游“天然蓄水池”

显而易见,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青藏高原东南缘的阿坝,是我国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是“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若尔盖、红原等草原大县,其生态环境优劣,直接影响到黄河大保护成败。

近日,记者走进若尔盖、红原,深入采访当地在湿地保护、防沙治沙、传统畜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的探索,以此一窥阿坝州勇担生态责任、不断追“青”逐“绿”的生动实践。

保护湿地,守护黄河“天然蓄水池”

阿坝若尔盖县境内有着全国仅次于呼伦贝尔的全国第二大草场、中国最平坦辽阔的湿地草原——热尔大坝。在藏语里,这是“神仙居住的地方”。而在这片草原之中,有着高原明珠“花湖”。从高空俯瞰,它像“花”一样盛开在热尔大坝上,因此得名。

“花湖因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成为大自然恩赐的鸟类中转疗养站,素有鸟类的天堂、植物的王国之称。”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科科长索郎夺尔基告诉记者,花湖每年为黄河补水量达46亿立方米左右,占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7.58%,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补给区、黄河中下游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花湖湿地内栖息着众多珍稀鸟类。

每年的春、秋季,南往北归、成千上万的水鸟要在花湖停歇,补充能量。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这是唯一繁殖、生活在高原的鹤类,被誉为“珍禽之冠”。每年进入春天,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白雪渐渐消融,黑颈鹤就从云南、贵州等地出发,回到若尔盖繁衍生息。

保护湿地,以及栖息在这里的动植物,是若尔盖县重要的“生态任务”。近年来,若尔盖县把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高寒泥炭沼泽生态系统和黑颈鹤等珍稀物种作为主要保护对象,持续实行禁牧、轮牧等一系列生态保护治理措施,把高原湿地打造成了候鸟理想的越冬地和停歇地。

青头潜鸭在湖面游弋,苍鹭站在树木上休憩,白鹭在湖水上空跃过……7月14下午,记者在花湖栈道上,感受到了这片湿地的勃勃生机。不过,记者搜寻良久,未看到黑颈鹤的身影。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成群结队的黑颈鹤,此时一定停歇在湿地深处的巡护员如科家木屋附近。每次黑颈鹤“回家”,最常歇脚的地方,便是那里。

作为一名“高原守鹤人”,59岁的如科已经在这片世界上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高原泥炭沼泽湿地守护15年了。“黑颈鹤回到花湖,我都会很高兴,就像‘亲人’回来了一样。”如科告诉记者,自己日复一日守在花湖,眼看着湖面越来越宽阔、鸟类也越来越多。他和众多来到花湖进行科研的环境工作者一样,为守护好黑颈鹤、守护好若尔盖花湖湿地,以及守护黄河的天然蓄水池,贡献了一份力量。三年前,如科的儿子仁青多吉也成为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一名巡护员,和父亲一起,做起了“高原守鹤人”。

一份数据或能说明若尔盖湿地生态修复及保护工作的成绩:花湖的黑颈鹤从年的余只,增加到了现在的只左右;花湖面积已由年的亩增加到现在的亩,地表水位全年保持在52厘米左右。

“当前我们正在实施的是湿地保护与恢复,恢复湿地9.7万亩,预计今年六月底完工。”若尔盖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说,若尔盖国家公园建设也在有序推进中。

重金治理草原沙化,筑好生态屏障

自上世纪以来,由于气候变化、草原鼠害以及超载放牧、挖沟排水等因素的影响,以草原闻名的若尔盖,一度饱尝“沙化”之苦。年,全国第五次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若尔盖县沙化土地面积达到了.18公顷。

“防沙治沙”,也是若尔盖县重要的生态任务。

7月14日,从若尔盖县唐克镇驱车45公里到达位于辖曼镇的西仓村。村庄附近曾是黄河故道,因河流改道、河床沙化并向周边蔓延。现在,站在这里,看到的是蓝天白云、碧草绿浪、零星牛群、点点毡房,仅在一片斜坡上能看到些许沙土的影子——它们已被固定在一格一格的沙障内。

“这里就是我们若尔盖县曾经沙化最严重的地方之一,沙化面积共有亩,其中包括了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黑土滩等不同类型的沙化。”若尔盖县林草局草原站站长刘海金介绍,别看它现在跟普通草场别无两样,从风沙弥漫到绿草如茵,我们和当地村民一起努力了二十余年。

“以前走这个地方过,不戴围巾把脸包起,回去满嘴的沙,吃东西都‘嘎吱嘎吱’地响。”若尔盖县辖曼镇西仓村村民措科描述着治沙前的情形,“我们都喊‘斜马’,就是沙子山的意思。”措科说。

“说到治沙,其实我们从年就开始了。那时候的这里,沙子还是东一坨,西一坨的,后来风沙蔓延,整个山包包都是沙。”若尔盖县辖曼镇西仓村党支部书记索郎达吉介绍,当我们的村民们意识到这些沙子会越来越多,破坏现在的草场,当时村民们就自己背着牛羊粪来这里治沙,但是效果不好。

若尔盖是我国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是“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治理沙化,筑牢生态屏障,自年开始,若尔盖县已投入资金4.1亿元,采取“高山柳沙障+植灌+种草+施肥+围栏+管护”综合治理措施,治理各类沙化土地共45.33万亩,其中治理难度系数最高的流动沙地从年的6.07万亩减少到了年的0.21万亩,达到了“一年阻风固沙,两年植被恢复,三年苗木成活,四年连续管护、五年灌草结合”恢复效果。

“这些小格子就是我们治沙多年的小成果。高山柳是我们本地的,这种柳树不仅能深扎沙内,而且叶密枝韧,其枝条可被制作成沙障。”刘海金说,此模式和选育治沙植物及种苗的繁育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并荣获了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目前已在多地被广泛推广运用。

细看如今的西仓村治理点,除了若隐若现的沙柳障,几乎看不到曾经被风沙侵袭的痕迹。

治沙效果显著,还得益于当地牧民的支持及行动。“我们村民现在都认为,只有把草场保护好,才能有更好的生活。”索郎达杰说,所以,我们村一年四季都安排了人去巡护柳沙障,村民也会主动地参加种植活动,在沙地上铺牛羊粪以增加土地肥力。“草长好了,我们的生活才会好嘛。”

年全国第六次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若尔盖县沙化土地面积为.88万亩,较年第五次沙化土地监测结果减少11.58万亩,年递增率由5.32%下降为-1.36%,首次出现负增长,沙化治理迎来历史性拐点。

“下一步,我们将制定《若尔盖县林草生态修复项目后期管护制度》,补齐机制短板,加强后期管护力度,积极争取管护资金,延长沙化治理管护时限,切实巩固治理成效,保证‘治一片成一片’。”刘海金透露。

生态优先,阿坝“唯一纯畜牧业县”转型升级

和若尔盖县相邻的红原县,是阿坝州唯一的纯畜牧业县。行驶在红原县境内的公路上,两边随处可见牦牛和藏绵羊。这是红原县的特色,也是“压力”——曾经粗放型的畜牧业一度给草原生态环境带来“威胁”。

为保护生态环境,红原县畜牧业转型升级。

为此,红原县加快建立全产业链条有机标准,推动技术绿色化、模式生态化、产品有机化,实现草原畜牧业发展与草原生态环境改善协调、可持续发展,全力推动畜牧业转型升级。

据红原县相关部门介绍,按照“缺什么、建什么”的原则,当地开展退化草原改良20万亩,建设生态修复人工草地10万亩;建成亩单元草种基地2个、亩单元高产稳产饲草基地4个、饲草防灾减灾储备中心2个,牦牛种畜扩繁基地2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9个、家庭生态牧场个,累计实施窝圈种草1.6万亩,设立牦牛冻精改良基地40余个,进一步补齐了产业基础设施短板,提升了饲草供给和牲畜良种化水平,降低了天然草地承载压力。

同时,全县农牧民窝圈种草覆盖度达到90%以上,优质牧草供给量每年增加4.32万吨以上。全县牲畜超载率由年的9.9%降至年的4.8%,基本实现草畜平衡,促进草原畜牧业和草地生态协调发展。

7月15日,在瓦切镇唐日村唐日合作社,负责人王青泽朗正在监控室监测着圈舍内牦牛的动态。“通过屏幕,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头牛的喂养情况。”王青泽朗说。

作为红原县首批成立和重点扶持的合作社,也是省级示范合作社,唐日合作社创新性开创“龙头企业+合作社+农(牧)户”的“抱团发展”模式,为红原县乃至整个川西北牧区提供了先进的“红原”模式。

“以前养牦牛都是散养,现在通过“传统放牧+现代养殖+联牧联营”的方式,不仅健全了牦牛养殖体系,还通过和科研机构合作、引进科技支撑,开启了养殖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的发展新路,这有利于牧户收入增长,以及保护生态,达到草蓄平衡。”王青泽朗称。

红原县人工草场。

目前,合作社通过“抱团发展”模式,不仅有效规避了市场风险,同时把个体优势转化成了规模优势,把资源优势转化成了产业优势,出栏量由头左右增加至头左右,产奶周期和产奶量也得到了延长和增加。

近年来,红原县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以推动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畜牧业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一个“畜”势勃发的“红原模式”,正加快引领青藏高原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当前我们正加快构建绿色工业体系,全力推进产业结构合理调整,在聚力绿色产业经济园区建设上下功夫,加快推进融合发展进程,增强绿色产业集聚集约效应,融入省、州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以产业发展带动乡村振兴,实现绿色化转型。”红原县有关负责人表示,将依托优势畜牧业、清洁能源等资源禀赋,加快建设优势聚合、产业融合的高原现代绿色工业基地,打造有竞争力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做强红原绿色低碳产业招牌,带动全县乡村振兴,实现产业强、群众富。

1
查看完整版本: 四川阿坝,追青逐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