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五分钟和趣觅君一起探匠心
发现民间真挚的感动
第二集|藏装
亚德细褐精布,相传由文成公主亲自命名,赞其纺织技术精湛、选材佳优、制作精巧。
曾经是享誉盛名的高档布料,为上流社会达官贵人、商贾名流所珍爱,后渐成为西藏著名寺庙袈裟制作指定布料。
其原料选用海拔米以上高原绵羊羊毛,经过人工去杂、漂洗、弹选、碾压、穿织成布后,与植物染料浸泡,所得布匹绵滑、舒软、透气、保暖、不褪色。
合作社的当家人娜玛珍13岁开始学习制作亚德细褐,在拍摄过程中一边向阿佳学习织布的一些基本手法,一边聊了一会儿她的奋斗经历。
左一为娜玛珍大姐在合作社的新会客厅
康雄乡农牧业资源优势都不大,因此发展手工业成为了多数人谋求生计最可靠的方式。阿佳小时候生活很清贫,什么都要自己动手,衣服当然也不例外。
所幸那些与母亲一同织布、染色、做衣服练就的心灵手巧,让她在离开家乡后在日喀则的一个裁缝铺找到了人生第一份工作。
从一个日夜赶工的裁缝开始,她逐渐自立了门户,也回到家乡响应乡村经济发展的号召开始与一些村里的妇女共同接单工作。
图片来自网络
直到今天,已经在拉萨八廓街有了两个门店,产品门类也有上百种,生活水平更是得到了显著提升。
在这次手工艺拍摄线路上,我最直观地感受是农村各式合作社正在兴建厂房。
想必除了是在*府高度重视下当地干部的工作成绩外,诸如此类的地方财*拨款也能良好带动当地百姓的积极性。
展示间
如今,娜玛珍大姐搬进了新的厂房,这是一座四楼建筑,她非常开心如今能为手工艺人提供这么好的工作环境。
当年那个和母亲织布的小姑娘,肯定想不到有一天自己可以带动那么多人通过自己的手工活来养活自己。
我穿上了合作社做的藏装和藏靴,做这样一件全氆氇藏装从织布开始至少要一个多月的时间,但一套的价格也近万了。
带我们参观的大哥笑称,这就是藏装里的奢侈品啊,不过市场能接受手工艺的价值,这不就是最重要的吗。
她说,以前村民制作出亚德细褐却没有销路,渐渐地就没有人再做,这项技艺就有失传的危险。
“但现在我们的产品供不应求,学习这门手艺的人越来越多,这是对这项古老技艺最大的保护。”
那天在三楼的一面墙前我和这位民间的服装设计师合了一张影,墙上是描绘康雄乡全貌的壁画,想必也是对家乡爱的深沉。
与娜玛珍大姐的合影,壁画上是她最爱的家乡全景
阿佳很骄傲我穿着她做成的衣服,而我由衷地为她努力付出的收获感到高兴。
藏装店的拍摄地点在日喀则市中间的甲鲁藏装店,藏装的改变,也折射出了社会的变化。
如今因为贸易和交通的发达,藏装的制作面料来自五湖四海,每年还会有更迭的最流行的款式。
在这儿说个题外话,聊聊藏装店同样有售的西藏男士最爱的毛毡牛仔帽,一顶帽子风吹雨打可以戴十几年。
为什么西部牛仔帽在西藏大家都叫它印度帽子呢?明明现在大多都是从美国进口或者内地采购的。于是我发了个朋友圈表示疑惑,也得到了如下文的一些有趣的解答。
当英国殖民印度时,东印度公司把这种英伦文化带到了南亚次大陆,藏族商人把这种文化从印度带进了藏地,所以直到现在,也叫印度帽子。
而原来的印度帽不是这种西部牛仔帽,是英国的绅士帽。那是上个世纪西方人从印度带来后,最先流行到拉萨的,西部牛仔帽是改革开放后从康区流行到拉萨的。
民间很多词汇,除了指代性作用,也能追溯历史,非常有趣了。
拍摄时藏装店里一个老爷爷来买帽子,因为他把自己的帽子洗了以后造型全破坏了,但一千的价格对他而言实在有点高了,老爷爷遗憾地离开。
想到在红原的合作社老百姓自己做的毛毡帽,除了传统服饰外,这种技艺也能更多普及到西藏的手工艺人让人们自己制作。
由此能降低物流和进口税收等成本,让老爷爷能愉快地买上一个帽子,就好了。
下集预告:藏毯上的悠悠时光
趣觅君除了行走记录
也在不断挑选一些藏地好物分享大家
如果你感兴趣就扫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