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曲嘉黎县传统家灶丨嘎玛德来摄
“藏区的炉灶是美术、工艺、阴阳五行、传统宗教合为一体的完美体现,早已超越了炉灶本身仅有的实用性,在藏族人的生活中炉灶有着母亲般神圣的地位”——耷·琼培仁波切藏区灶的基本结构藏区的灶既有结构较为复杂又漂亮的土灶,也有在朝圣或过林卡途中搭建的简单、便捷的三角石灶,形状及结构因地而异。藏区灶主要是泥石结构,即先用石头搭建好基本结构,再糊上和好的泥。灶是由灶门、灶头(用来添加柴薪的灶门一面)、灶眼(灶头出火出烟处)构成。灶眼也是灶上放锅的位置,藏区各地家灶的灶眼数不尽相同,有一大两小的三眼灶(大的灶眼是用来放置较大的正锅,上方的两个小灶眼用来放壶),也有两个或一个灶眼的家灶。德格宗萨土司寨老灶,距今至少有年的历史。丨五之摄
灶壁是灶重要的结构之一,通常人们把烟筒内藏于灶壁之中便于放烟,也会在灶上方的屋顶上开个出烟口,如在黑帐篷的结构中就有便于采光和出烟的大“窗口”,故黑帐篷里的炉灶几乎都是敞开的,无烟囱结构。灶壁上会绘制或雕刻特殊的图案,以象征吉祥与财富等。
稻城一座古老的传统家灶,灶壁上雕刻着寓意着吉祥的各种图案。特别的是灶壁中央火焰两旁是两只猫,据当地老人讲述,在稻城的文化中猫对灶有特殊的守护意义。丨嘎玛德来摄
哲蚌寺㎡的厨房被称为“西藏最大的厨房”,其中最大的一口灶眼直径有近2米,僧人需站在灶上做饭。丨图源:Wikipedia
藏区的炉灶有的设有炉桥(即设在灶膛里的铁算子),但很多灶没有炉桥,尤其是传统的土炉其灶膛结构极为简单,漏下的灶灰直接可用小铁铲子铲到灶门前的四边形火围中,火围边是用方形木条或泥土围成。火围大小也根据地区而异,如在巴底邛山,火围即炉膛,而在那曲等牧区火围面积较大。将奶茶壶放入火围的热灰上可保温丨诺乐摄
火围不仅有收集炉灰和取暖的作用,还可在火围的热灰中烧制面饼或土豆等,故在藏餐中有因此饮食习惯而诞生的“热灰烤饼”等美食。牛羊粪原本就是洁净又绿色的燃料,故牛羊粪炉灰烤制的食物更是健康。
藏区的火炉除了主炉结构外,大多数都有独具特色的“燃料箱”,即连接着主炉的具有储存牛羊粪的方形箱,炉箱不仅能储存燃料,还方便将牛羊粪直接“推”入炉膛,避免牛羊粪洒落。炉箱结构和材料因地区而异,有用泥土制作的,也有用木头甚至是便捷的铁匣构成的。
不同藏区的灶文化玛曲、阿坝地区传统家灶的搭建步骤
玛曲及阿坝地区搭建炉灶是先在白土中混入牛粪(加入牛粪是增加泥土的粘合度,避免泥土受热后裂开)后晒成不同形状的土板,再将土板按一定的顺序和结构立在地面上,最后通过泥巴固定即可。灶头后部的牛粪仓可以是铁匣子,也可以是泥土结构。
相对其他藏区,这种灶壁较薄,但依然能承受一大锅的牛奶的重量,其特殊的搭建方式及构造,是代代藏区妇女的智慧结晶。
理塘家灶丨王川摄
理塘:理塘的灶看似是黑色,其实也是用白土做的,只是用的时间久了就变成了有光泽的黑色。灶壁上的白石子点缀除了美观,还有更深的寓意。白色与黑色的结合,与宗教中的阴阳五行有关,同时也代表着一种庄严与永恒,就如天珠中的黑白也有此种含义。以白色小点点缀的习俗在文化中意为“海螺幔”,在早期也代表着星空,就如这种装饰的称呼“嘎瑾????????(????????)”中的“嘎???”就是“星星”的意思,表达了对星空的一种崇敬,炉灶上太阳和月亮等的图案,也是人们对自然的一种崇敬之情。传统的灶都是以白色石子镶入灶壁的方式点缀,如今也有以碎瓷片代替石子装饰的灶,有些地区还会以酥油来点缀灶,其实也是对灶神的一种供养。藏区家灶的点缀是美学与宗教合为一体的艺术品,也是人们借灶表达敬畏与崇拜自然的一种方式。玉树曲麻莱传统家灶丨成林南嘉摄
玉树曲麻莱:根据家庭人数搭建相应的灶膛,一般牧民家中的灶都有两个灶膛,牛粪仓在两灶眼中间,可分别向不同的灶膛推送牛粪等燃料。灶壁上依然保留着传统的“橱柜”,方便放置盆碗等。
制作炉灶的土必须是干净的白土,若土内混有沙石会使灶壁受热后出现裂隙。在当地灶文化习俗中禁止向炉灶吹气或吐口水等,避免口气等“污染”或惹怒灶神,给家人带来不幸。
卓尼像刀告乡家灶丨完玛才让摄
甘南卓尼县刀告乡:刀告乡的灶和其他藏区最大的不同是灶与炕是连在一起的,即炉膛生火后炕也会热,这不仅能节省燃料,还能在高原的寒冷中享受热炕带来的温暖。炉和炕中间隔着一块板子,避免灶火烧到炕上,同时也保持了灶的干净。刀告乡还一项特殊的传统习俗: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号去挖白土涂灶(俗称给灶穿新嫁衣),二十五号给灶上色,迎接新年。巴底邛山家灶丨阿热摄
丹巴县巴底邛山:邛山的灶结构显得较为简单,就如我们野炊时搭建的三角石灶一样,用途相对其他藏区带橱柜的灶而言也较单一,灶头可煮饭,灶底的热灰可烧饼子或热饭等。
在热灰中熬制嘉绒酸菜腊肉饭丨德尔基摄邛山的藏寨一般都是3层及以上,第一层圈养牲畜,第二层为客厅及日常的生活区,顶层一般为佛堂。灶的位置正对着第二层的门,家里最年长的男性(爷爷)要正对着门坐在灶的“上”侧,家中的其他男性需按年龄辈分大小围坐在爷爷左侧的灶旁,爷爷对侧的灶围是添柴火和倒炉灰的方位,爷爷右侧则是家中女性烧饭及围坐吃饭的地方,也是女性日常家务区。祁连阿柔牧区家灶丨阿秀毛摄
青海祁连县阿柔部落:阿柔牧区的传统灶为泥石结构,为了增加泥土的粘合度,通常会在白土中加入马粪屑。灶外形呈长方形,灶头与灶身间有两指宽的泥台,后方的牛粪仓宽度也与灶身相等,且略高于灶身。灶如黑帐篷左右侧的分界线,妇女无论是烹饪、劳务还是吃饭都需在灶右侧,男性反之。因男性运势与家庭生活状态的关系更为紧密,故灶头左侧略高于右侧。祁连阿柔牧区家灶丨阿秀毛摄
在传统的游牧生活中,牧人即使在冬天也需住在黑帐篷里,牛粪仓右侧向内凹的小“橱柜”,可放置一些需常温保存的食材及碗筷等。灶的最上侧为佛龛,任何人都不可从灶的上侧穿行。有些特别讲究的人家还会在灶旁为猫设"窝”,因为高原气候寒冷而猫又很怕冷,有了牧人们这般细心的照顾,猫可安逸地睡在灶壁旁享受温暖。当雄藏区家灶丨五之摄
灶拥有母亲般神圣的地位灶总是与“家”联系在一起,故成立新家便被称为“建灶日”,即“屋中有灶即为家”。在藏区还有“盖房容易建灶难”的说法,因为故灶对于每户藏族人家而言是招财、旺财、利和睦安康之源,故灶拥有母亲般的威严与一家之尊的地位。起灶的位置、时辰甚至是首次生火的仪式都会影响到一家人的兴旺,此外根据生活中的占星术、风水和五行等神秘的文化,部分藏区有“东开门、西设灶、南存水、北设糌粑石磨”的建房格局。藏区家灶墙壁上的图案丨米拉摄
在固定住所的灶几乎靠墙而设,也有将灶设于靠近西方位中心区又不靠墙的位置,有些藏区在房屋中央木柱旁设灶的习俗,但在当代铁炉普及之后灶的位置也有所改变。四川阿坝红原县传统婚礼上的家灶
部分藏区起灶仪式较为简单,除了上述基本的构造条件外,建灶过程持续洁净即可,而在有些藏区起灶仪式十分庄严又独特,起灶时需先放一装满五谷珍宝的宝瓶在灶内,为了家里富有兴旺还会在灶壁绘制日月星辰和古老的永定吉祥图“雍仲符号(卐)”等赋有美好寓意的图案。灶壁的泥塑与绘图因地而异,如在康区的乡城、云南中甸等地的炉灶图案较为别致,以大气细腻而著称,故灶壁上的各式图案是藏区灶文化中的美术与工艺的完美结合体。一些大户人家会特意地在客房设漂亮的灶作为一种装饰和美好的寓意,但平时很少生火,只有在新年或重大节日及婚礼上才会用到,以求好彩头,而家中主要的烹饪灶会另设灶房。那曲安多县传统家灶丨嘎玛德来摄
藏区灶文化之禁忌灶,在藏族人的生活和精神层面具有重要的地位,是神圣不容污秽的灶君和火神的居所,故在藏区“灶”被赋予了宗教和诸多神秘寓意。早晨给炉子生火时,口中应诵读六字真言,从下向火围口吹一下气,避免破坏夜晚在火炉中出现的“仙山琼阁”。每天最初的第一瓢茶要献给三宝、灶神,也会在灶中焚柏树枝以烟火祭*神。当灶被污染时,就会招来厄运与病痛,故需尽快把灶头打扫干净,甚至部分藏区还会请僧人来诵《炉灶沐浴经》,以宗教仪轨清除污秽驱赶邪魔。牧区的白帐蓬不像黑帐篷有排烟窗,故尖扎牧区这类以“底线”式烟囱为特色的家灶,主要搭建在白帐蓬中。丨李尕也摄在野外一般不使用别人用过的灶脚石,若非用别人家的灶脚石,需诵六字真言并对其吹气,如祁连阿柔等地还会用女性的藏袍前襟进行擦拭后才使用。部分藏区在野外使用完三脚灶离开时,还有在残火上撒糌粑或净水来祭拜灶神的习俗,以求路途平安,也可避免不同灶神之间的冲突。河南县宁木特乡牧区灶丨李尕也摄
藏区生活习俗中有较多与“灶”有关的禁忌,如若在灶内燃烧有血肉、毛骨等具有腥秽臭气熏脏之物,即为“污灶”;此外,在藏区炉灶是非常具有“主权性”的,即未经过主人许可,生人直接去碰或在灶上烧茶煮饭等都会使灶变成“污灶”,尤其忌讳丈夫离世或离异的妇女使用家中的灶头;除了主人外,生人也不可从炉灶上方传递物品;除了自家的锅和壶,不可随意用别人家的炊具烧茶煮饭。
类似鞋袜、裤子等不洁之物都不可以跨过灶、厨具和食物;不能向炉灶吐唾沫或溅入污水,在传统生活习俗中妇女甚至不能在炉灶旁洗漱或梳头,也不能将把刀具放在铁炉上磨,否则家中牲畜会遭厄运;还不能破坏搬迁之后留下的炉灶,否则破灶石者将负重罪。
那曲尼玛县牧户家灶:在传统生活中,三角灶都以泥石为主,现在都换成了便捷的铁架。图中家灶火围面积相对较大,可同时搭建3-4个三角石灶。火围四周仍然雕刻着苯教的“卍”和日月像,据嘎玛德来老师介绍,这种习俗与象雄文化有关。丨嘎玛德来摄除了炉灶本身,对于炉灰也有一定的讲究,如在晚上不能倒未燃尽的炉灰,否则会因冒犯龙和厉*;日出时不能倒未燃尽的炉灰,否则会减少寿命,故炉灰应在燃尽冷却后倒在隐蔽处,防止被风乱吹。康区各类家灶之一丨俄周摄
在各别藏区,有炉灶内入血肉和毛骨等不洁之物后主人会梦到被狗追的说法,也有牦牛眼睛受疾即被视为炉灶被污染的说法。
总之,在藏区炉灶的地位和威严甚至可与佛堂相提并论,其象征的神秘寓意使得民间还有将灶心土作为药来服用的讲究,而藏医学中也论证了其特殊的药效。
根据藏文文献记载,藏王松赞干布时期有一种“象灶”,是由南缅甸习俗传入西藏而形成的特殊灶文化。象灶外形如大象,象背上有两个炉眼和一个出灰添柴的炉口。图中象灶是根据文献描述仿造的,现位于林芝波密地区。丨米拉摄
藏区的炉灶与食物如母亲般滋养着一代代生命,这是自然赐予人类的福祉。藏文化中认为只有尊重炉灶、炊具和食物才能守住这种福气,才能使生活兴旺安康。藏区的炉灶在工艺、美术和传统宗教的结合中,又以文化层面体现了藏区崇敬自然的生活理念。或许正是有这种神秘而富有哲理性的生活观,才使藏文化体系更具有独特性和延续性。火焰与母亲丨诺乐摄
灶壁上星辰般的点缀,
是对自然万象的崇敬;太阳般温暖的灶火,如母亲赐予的礼物。往期精彩内容
?????????????????????????????????????????????????????????
阿热藏餐20年载,品质与健康是不变的初心。
阿热藏餐是我的学堂和娘家丨藏绣手工艺人拉毛叶忠的故事。
顾问:耷·琼培仁波切嘎玛德来
参考资料:《话说藏茶》
感谢各位供图者
撰文:阿秀毛
—END—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