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是*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我国金融制度建设的要求。在我国,受益于*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普惠金融的发展迎来机遇,随着《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00年)》(以下简称《规划》)的收官,银行、保险、金融科技公司等机构创新出多样化的普惠金融产品,这些多样且适当的产品为健全现代金融体系贡献力量,成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落脚点。展望未来,只有坚定不移地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才能补足普惠金融服务短板,适应好“十四五”新发展格局对普惠金融提出的新要求。
文/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研究员、《清华金融评论》副主编张伟
中国特色普惠金融创新成效显著
新时代中国特色的普惠金融实践创新,为推进全球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在《规划》的顶层指导下,我国普惠金融在不同领域和不同环节都进行了多样创新。从参与主体来看,除*策性金融机构外,商业银行、保险机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融资担保机构、金融科技企业成为普惠金融的重要参与主体,这些主体在服务小微企业、“三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助力脱贫攻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力*。商业银行:银企对接助力小微企业新模式普惠金融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致力于用金融服务惠及小微企业。近年来,商业银行在借助科技手段创新金融产品,服务小微企业方面进行了提质增效的探索。比如,日照银行面向中小微企业启动“好伙伴成长计划”,探索科技赋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借助科技手段破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难题,并通过倾斜信贷资源、实施利率优惠等为小微企业注入融资活力。深圳农村商业银行借助科技手段向特定经营主体推出的订单贷、脚手架贷、空调贷、民宿贷等特色鲜明的产品,融入深圳经济发展脉搏,为小微企业提供多维度融资方案。近年的实践显示,商业银行主要是通过设立小企业金融部、普惠金融部,金融产品创新等形式,大力支持普惠金融发展。商业银行在推广普惠金融业务时风险控制能力相对较强,能通过科技以及网络大数据,提升风险发生后的缓释能力,提高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保险:精准扶贫视角下的小额保险发展新模式作为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具备的风险管理、资产管理以及增信等功能与助力脱贫攻坚和服务实体经济具有天然的契合度,与普惠金融的连接也就尤为密切。其中,农村小额保险就是典型代表。中航安盟保险公司创新普惠金融小额保险发展模式,用“红原模式”解决了阿坝州红原县、若尔盖县等藏区部分贫困牧民想购买农业保险,但无钱自交保费的情况,基于牧区牦牛养殖特征,推出了牦牛养殖保险、牦牛目标价格保险、防返贫保险等保险品种,提供了普惠金融精准扶贫的新模式。该模式具体操作方式为:由“*府+保险+类金融机构+企业+专业合作社(牧民)”五方协作,以*府出面为贫困牧民自交保费贷款提供信誉担保;中航安盟保险提供保险服务;类金融机构按保单提供贷款;牦牛乳业企业补贴牧民定向贷款利息,实现“无息贷款”。组合金融保险既解决了牧民的保险问题,又直接对农业企业(合作社)和农户进行融资支持,形成了保险补偿经济的完整产业链条。该模式根据农牧区实际,找准对生产生活产生切实影响的生产性资产为切入口,搭建的组合金融保险模式,是助力贫困地区农牧民抵御自然、人身和市场风险、提升生产能力的重要机制支撑。组合金融保险模式的持续性、覆盖面及保障能力值得在进一步推敲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和提升。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农村经济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有力支持。然而,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供求矛盾十分突出。一方面,涉农贷款来源主要集中在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和邮*储蓄银行三大银行。另一方面,随着规模化经营逐渐扩大,农业经营主体在基础设施建设、厂房设备、运输工具等方面的资金需求不断增加,期限要求也相对较长,但当前涉农金融贷款主要集中于小额信用贷款、五户联保贷款等方式,贷款金额较少、期限较短,很难匹配农业经营主体的贷款需求,导致现实中“短贷长投”的现象时有发生。为补足这一短板,吉林省进行了积极探索。吉林省设立农村金服公司——吉林省农村金融综合服务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借助科技手段开发农村数字金融综合服务平台,通过助贷服务、融资服务、产融结合、农资(农机)商城等平台化模式解决农户分散和规模小造成的金融服务可得性缺乏问题。该模式不仅可以实现助贷传统农村金融,还可以通过先进信息技术推动合作社规模化、规范化经营,实现农村金融服务与农业生产融合发展。为解决农村普惠金融供给问题,银保监会已经大幅降低农村地区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准入门槛。未来,*策层面可以通过进一步放宽农村金融机构在股东人数、资本金、资产及业务开展等方面的限制实现农村普惠金融的跨越式发展。吉林省这一探索打破了传统农村金融格局,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引入带来的竞争活力有助于从根本上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质量。融资担保机构:突破“三农”担保短板融资难、融资贵、无担保、无抵押历来是制约“三农”主体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和提高产出水平的重要因素。担保机构的介入让银行可以实现风险分摊,从而提高了“三农”主体金融服务可获得性。浙江省担保集团有限公司推出“浙担”品牌系列融资担保产品,通过与合作银行共建模型的方式分摊担保风险,这种模式被称为...“二八”风险分担机制,其定位是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住户、国有农(林)场职工等“三农”客户提供贷款担保服务。该产品在市场上表现出两方面优势:一是服务对象精准度高,易形成品牌效应。产品满足农业经营主体多样化、个性化信贷需求,易打响品牌。二是产品设计灵活度高,易形成可持续性。其通过设置合作银行分支机构业务风险分担机制,有效控制风险,提升了产品可持续竞争力和可持续性。金融科技企业:科技赋能普惠金融新路径随着技术浪潮的推进,越来越多科技公司开始布局普惠金融业务。其精准的细分场景和细分客户,让“长尾市场”群体成为主要受益对象。青岛城乡建设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推出了基于在线教育场景的学费分期贷款产品——“优学e+”,该产品一方面依托大数据风控及信息化系统向学员提供学费分期服务,另一方面通过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解决成本及资金来源问题,增强业务可持续性。这一模式抓住了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在线教育新机遇,成为科技赋能普惠金融的新途径。金融科技公司赋能普惠金融还体现在助力创业型、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上。比如,苏州市融风科技小额贷款有限公司聚焦苏州工业园区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借助科技手段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早期科创企业的支持力度,为园区科技型小微企业和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提供融资服务。从上述实践看,金融科技公司通过技术对客户、生态场景进行精准细分完善了我国普惠金融的生态链条。坚持发展可持续的普惠金融
尽管近年来我国推动中国特色普惠金融实践之路发展迅速,但实施过程中也面临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要补齐这一短板,就要坚定不移地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发展可持续的普惠金融,以适应“十四五”新发展格局对金融高质量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助力普惠金融行稳致远一是推动建立地方征信平台和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共享各类公共数据,解决小微企业信息不对称问题。二是借助疫情带来的数字经济新机遇,加强信用平台信息共享,通过科技手段掌握客户信用情况。三是推动建立统一的动产和权利担保登记公示系统,为企业办理动产和权利质押担保融资提供便利。四是农村金融服务点与电商服务站等融合共享填补农村金融服务市场空白。借助科技手段平衡好创新和风险的关系一是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提升金融机构风控效率。鼓励将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嵌入交易环节,对库存以及物流实施远程监测,借助科技力量提升风控效率,加强交易真实性和合理性审查。无人机、遥感卫星、掌上终端及其他科技工具也有助于提升金融机构科技水平,降低业务运营成本,提高风险保障能力。二是相应的风控工作也需要引入更加专业、动态、全流程的第三方信用和风险管理机构力量。注重商业持续性普惠金融不是慈善,其发展必须具备可持续性。而当下的普惠金融普遍面临较高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这些风险可能会影响机构业务发展积极性。建议在*府引导下建立起完善的普惠金融商业可持续体系。比如,在银行业普惠金融实践中,完善融资担保代偿补偿机制,提高金融机构缓释信用贷款风险的能力,保护银行积极性。如此,才能持续提高金融体系的包容性。引进国际经验与输出中国案例一是在全球普惠金融实践中,不少国家形成了先进经验。比如,早期普惠金融的先锋——格莱珉银行提供了避免金融排斥的案例。再比如,肯尼亚、巴西在借助技术手段拓展普惠金融模式方面积累了优秀的经验,这些案例值得引入。二是在开展数字普惠金融实践中,中国形成了很多有效模式,在开展精准扶贫和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形成了宝贵的中国经验,可以此为基础构建中国特色的普惠金融理论体系并且向世界分享中国经验。END本文编辑:王晔君延伸阅读
戴相龙:互联网金融改变不了金融属性互联网金融诺奖得主:科技让金融更美好吗?
国际梁昊、王嘉伦:“暖科技”让普惠金融发展跨越“鸿沟”|互联网金融
欢迎订阅
深刻思想
前瞻
实践专注于经济金融*策解读与建言的智库型全媒体平台更多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