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种生物
3月20日—24日,中国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在三亚举办。连日来,与会专家围绕如何推动种业“卡脖子”技术攻关,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积极建言献策。29位院士及百余名国内外权威专家齐聚三亚,为打赢种业翻身仗寻求新思路、探索新方法,既向人们传递出种业科技创新的特殊重要性,也折射出海南尤其是南繁育种基地,在我国种业创新中的重要地位。
本文就梳理了与会的其中14位院士发表的公开观点,供参考学习。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运用分子设计育种技术
高效精准培育优异新品种
当前吃饱已经不是主要问题,但很多人依然面临隐性饥饿问题,由于营养不平衡或者缺乏某种维生素及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同时在其他营养成分上过度摄入,从而产生隐蔽性营养需求饥饿症状。
“分子设计育种是解决隐性饥饿问题的有效途径。”李家洋说,分子设计育种是指根据条件与需求设计聚合优异性状基因,综合优化调控各种重要农艺性状的优异基因及其网络,从而高效培育综合农艺性状优异新品种的技术体系,特点是精准、高效、综合、安全。
李家洋认为,分子设计育种是未来的技术,实际上有些根据大众需求定制的大米已经做到了,比如口感比较好、优质、长粒的大米。目前他的团队正考虑设计研究抗性淀粉含量合适的水稻品种,可以让糖尿病人安心吃米饭。
李家洋表示,生物育种是未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非常重要的方面,未来将通过南繁硅谷,进一步应用生物育种技术,培育更多的高产、优质、抗逆、高效的种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让大家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健康。
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前国家作物种质库是大国重器“如果说种子是农业的芯片,那么种质资源是芯片的核心。”钱前说,国家作物种质库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大国重器,是作物种质资源的“人才库”,也是打赢种业翻身仗的“弹药库”。
他认为,目前我国还存在种质资源保有量与精准定量不够,革命性、颠覆性基因发掘进展滞后,种质资源关键核心技术原创性不足等问题。
在育种行业,海南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和环境资源。钱前透露,以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南繁研究院作为依托单位的国家作物表型研究设施(海南)已于去年11月启动建设,建成后将打造规模化、智能化、精准化的作物表型与基因型鉴定平台,将我国种质资源优势转化为基因资源优势。
中国工程院院士印遇龙建设现代化保种场
强化地方猪种保护
印遇龙说,我国地方猪种具有肉质优良、抗逆性强等优点,但随着引进品种的增加,地方猪品种数量呈减少的趋势。与此同时,生长慢、瘦肉率和饲料转换率低等劣势也在一定程度制约其有效保护和产业化生产。
“猪在遗传背景、生理病理学、营养代谢和疾病特征等方面与人类高度相似,因此也成为生物医学研究中的重要模式生物,海南的五脚猪正是一种很好的模式动物。”那么,海南如何有效开展对地方猪种的保护?印遇龙院士认为,海南要建立符合条件的现代化保种场,采取多种育种技术联合应用完善育种体系,对地方猪种资源进行充分有效的开发利用,运用特色饲料资源调控并改善地方猪胴体性状与肉品质、以地方粮养地方猪。
中国科学院院士匡廷云加强光合作用研究支撑可持续发展海南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气候优势,应在搭建基础研究平台、提升技术水平等方面持续发力。海南还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