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原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迎ldquo两会rdquo特稿
TUhjnbcbe - 2021/6/3 23:56:00
北京治荨麻疹的好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210116/8595950.html

编者按:年,壤塘县实现“十二五”完美收官。站在历史的节点回眸,这五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个小小的片段,却给予壤塘县农牧民群众振奋与力量。“十二五”期间,壤塘县委、县*府按照“发展为要、稳定为重、民生为本、团结为根、*建为基”总体要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统筹抓好发展、民生、稳定三件大事,加快川西北生态经济示范县建设,助力全州加快建成川西北生态经济示范区,一路砥砺前行,取得了辉煌成就。如今,这颗崛起于川西北高原的新城,经济更具实力、生活更加幸福、城乡更显秀美、社会更为和谐,处处充满着奋发向上的青春活力,涌动着生态发展的滚滚春潮,洋溢着现代文明的独特魅力……

年,“十三五”大幕已启,新目标赋予新使命,为打造川西北生态经济示范区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壤塘县委、县*府带领4万农牧民群众,满怀信心、开启新的征程。

“把这些钱存在银行里,顺便给家里添置一个新沙发。”得益于香菇基地,吾伊乡壤古村克久小组村民德忠去年净赚4万多元,新的一年里,他将最心仪的皮沙发买回了家。克久香菇基地通过土地承租、劳务需求,实现克久小组50户村民获利近40万元,德忠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年9月26日,记者来到吾伊乡壤古村壤古小组,村民让波一家正忙着在自家地里喜收玛咖,愉悦之情溢于言表,“5亩土地收益达元,学了技术还能赚钱”,让波说。年,壤古小组建起了壤塘规模最大的玛咖种植基地,农民们足不出村,32户村民获利近60万元。

这一幅幅增收图,这一幅幅民生画……仅仅是壤塘县经济社会发展中“调产业促增收”篇章的一个微影。

“十二五”期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壤塘县苦寻发展机遇、迎接新的挑战,经济总量大幅提升,主要经济指标稳步翻番。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由“十一五”末的3.87亿元增长到7.2亿元,年均增速达9.7%。累计实现地方公共财*收入万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92倍。招商引资实现零突破,累计引进6个重大项目7.45亿元资金。盘点“十二五”,壤塘交出了无愧历史的答卷,一串串数据勾勒出壤塘加速发展的脉络,清晰地讲述着这片热土经济发展的故事,记载着规划蓝图实现的轨迹,成为壤塘4万群众“十二五”温暖的记忆。面向未来,“十三五”规划让壤塘群众满怀信心,扬帆起航,踏上新征程。

基础设施提档升级高原新城展新颜

壤塘被誉为财神居住的地方,但由于“多面夹击”,财神居住千百年来并未给位于财神脚下的壤塘带来多少财气和富运,守着财神也“受”穷。“路不畅、水不通、电不明……”壤塘被披上厚厚的“贫困”外衣。

近年来,在*和*府关心支持下,壤塘的经济和社会事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广大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特别是在“十二五”这五年,壤塘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蒸蒸日上、物阜民丰的最佳态势。“路通了,再也不担心农畜产品烂在路上了”。上壤塘乡康垄村系高原纯牧区,拥有广袤草原和优质牧草,培育出众多的牦牛养殖大户,为扩增销售市场,年,该县科学创新营销方式,率先在康垄村成立农畜产品合作社,解决了农畜产品长久滞销的尴尬局面,然而由于“交通瓶颈”,畜产品出售很多时候要靠“老天爷”,无法形成规模定时销售,极大降低产品市值。

年,壤塘县投资万元实施门底沟至上壤塘公路改建工程,全长21.4公里的三级公路使上壤塘至阿两路主干道的行驶时间缩短近一半,行驶在宽阔平整的柏油马路上,上壤塘乡康垄村村民康特喜从心生,上午刚出炉的牛奶、酥油等畜产品,到中午就摆在县城居民的餐桌上了。“由于霜冻期漫长,冬季的上杜柯基本处于‘孤岛’状态,路不通、还断电,一般人真的呆不下去。”上杜柯乡退休干部东江谈起“老上杜柯”心里很不是滋味。随着长72.6公里、宽7.5米壤班路的全面建通,上杜柯乡成为“川西最美转经路”的交通枢纽,一年四季,前往色达、青海、中壤塘的游客络绎不绝。

年1月10日,壤塘县上杜柯乡5个村结束了无电历史,通上了“国电”,全乡户,全部通电,村村通、户户通的“用电梦”得以实现。“银线”在草原深处延伸,上杜柯乡群众告别了无电历史,全乡余名农牧民享受到通电后带来的光明和温暖。从油灯到电灯、从烧牛粪到电炉、从看电视到用手机上网……对于条件艰苦、地处偏远的上杜柯群众来说,电力革命带来了“一步跨千年”的变迁。“这五年,条件越来越好,生活越过越幸福。”脚下是宽阔的康庄大道、头顶是源源不断的“光明”电网,一头连着*委*府,另一头连着百姓群众的心。采访中,记者感受到了上杜柯乡群众发自内心的幸福感。阿两路、壤班路、门上路等主干道建设全面完成,新建通达通畅公路公里、桥梁22座;截至目前,全县通达率%,通畅率78.3%,总投资21.89亿元,这是壤塘交出的“十二五”交通的辉煌“成绩单”。

完成中壤塘、上杜柯、吾依35KV输变电线路建设及配网建设,实现户无电农牧民通电;投资万元建成小伊里KV输变电线路;争取落实户用光伏供电项目,完成投资.91万元,解决户名边远牧区无电的农牧民用电及上寨片区用电问题。这是壤塘交出的“十二五”电力“成绩单”

不仅仅是路网、电网建设。农村安全饮水、堤防、集镇供水、灌溉、小流域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齐头并进,总投入达.46万元。仅年就完成投资.02万元,是年的5.62倍。数据诉说变化,数据更是有力佐证,这是壤塘交出的“十二五”水利“成绩单”。

立足壤塘现状,壤塘县始终坚持以基础设施改善为着力点,不断加大投入,“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1.53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4.4倍。“不停水不停电,不是壤塘县,一百年不变”的历史被彻底改写,壤塘逐步告别了基础设施落后、城乡面貌滞后的窘迫状况。

如今,壤塘县基础设施上档升级,为经济社会发展夯实了发展之基,助力川西北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大山里走出国重生壤塘教育展翅起航

年6月,来自壤塘县南木达村的高考学生尕尔王初以分的优异成绩被国家专项批次中国人民大学(理科试验班)录取。这是继中壤塘村考生瓦俄考取中央民族大学后,再次刷新壤塘学子冲冠全国重点高校的记录。同年,壤塘县大伊里村学生华文确中考取得分好成绩,其哥哥华尔丹高考被哈尔滨理工大学(路桥专业)录取……这些出生在农牧民家庭的孩子取得的骄人成绩让人对壤塘教育事业有了新的认识。“现在壤塘出来个‘国重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咯。”退休干部甘崇山自豪地说道,作为原壤塘县中学校长,甘崇山见证了该县教育事业的突飞猛进。

“抓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县委书记严华的话语掷地有声。县委书记带头,全县上下拧成一股绳,全面掀起“教育发展”大热潮。

建立名誉校长制度,39名县级领导兼任各学校的名誉校长或名誉副校长,每年为学校办几件实事。同时,县委班子带头捐资助学,每年捐出部分工资资助贫困学生,县级各部门落实联系学校和帮扶责任。

制定了教师终身从教奖励办法,对获得“壤塘县骨干教师”称号的教师,每月给予元津贴。同时,每年拿出近百万元表彰教育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3年来,该县共奖励资助考上各类高等学府学生人,奖励资金59.37万元,发放助学贷款86.36万元。扎实推进“百名教师进千家”活动,利用周末、假期等空闲时间组织各级教育工作者走村入户,与学生家长面对面交流,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育人氛围。

年以来,壤塘县累计投入万元,实施教育基建项目19个,建筑面积达平方米;普通高考上线人数逐年增加,5年累计向大中专院校输送学生名。

年全县有中小学生人,小学入学率为%,初中阶段入学率.6%。截止目前,全县现有中小学14所,幼儿园32所。现有教职工名,专任教师名,占教职工总数的97.4%。3年来,该县先后选派教师余人次参加国、省及州级培训,组织4次大规模年轻教师参加任教学科培训和考试。

如今,*以重教为先、*以兴教为本、民以支教为荣、师以从教为乐的良好社会氛围已在壤塘这片热土上形成。

文化铸就壤塘之“*”文化提升发展之力

拥有“觉囊文化”的壤塘县,如今正强力推进各项文化工程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打造文化品牌,力推壤塘逐渐成为川西北高原的文化新高地。

该县大力发展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自起,共计申报国家级非遗名录2项(觉囊梵音、川西北民歌),申报省级非遗名录5项(觉囊唐卡、时轮藏香、藏经石刻、南木达藏戏、藏历年),应邀参加两届“成都国际非遗节”、“西部博览会”及“北京阿坝州文化成就展”、“四川藏戏创新与发展系列研讨会”;建立省级觉囊唐卡传习基地,培养余名唐卡传承人。中壤塘乡连续两届摘得“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桂冠,南木达镇荣获“四川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号。走进茸木达村,“叮叮当当……”清脆抖动的声乐打破宁静的村委活动室,一群年轻小伙围坐在贴满石板的圆形木架上,手握着刻刀富有节奏性的刻画着。活动室外则摆满成百的石刻作品,五彩缤纷的作品引来许多过往的行人和游客。

班玛罗尔伍老师作为石刻传承人,对学员十分严格。规定每天9点至17点为集中作业时间,但学员们通常都是早来晚回的。他很庆幸学员们有如此的积极性。在宗科乡,由石刻传承人拉华带领的加斯满村石刻培训班已经步入提升培训阶段。在初级培训班中精选30名优秀学员组成的提升培训班,可以完成高端石刻的制作,目前已经开始独立承接各大买商的“订单”。

为更好地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十二五”期间,壤塘县先后建立藏戏、藏药、民歌、觉囊梵音、石刻、觉囊唐卡及时轮藏香等7大传习所,极大的拓宽了农牧民增收途径。

“十二五”期间全县共计发放安装“户户通”直播卫星接收设备套,安装覆盖11个乡镇48个村;向各乡镇发放安装“村村通”直播卫星设备接收设备套,截止年底,广播覆盖率达到97%。文化活动是老百姓的精神食粮。这5年,该县开展“文化下乡”活动40余场次,遍及全县12个乡镇60个行*村,组建了“乌兰牧骑式”演艺小分队,先后深入各乡镇、村寨、学校、敬老院、部队驻地进行80余场次巡回演出,壤塘藏戏团先后在红原、若尔盖等4县及成都、马尔康2市进行巡演70余场次,受到全州各族群众的热捧。

秉持“爱家的情怀“、“持家的坚守”、“强家的信念”,“十二五”壤塘县干部群众齐心协力、脚踏实地,精心呵护,壤塘这个“家”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景象。成就已载入史册,更加艰巨的任务正摆在面前,全县将主动适应发展新常态,抓住发展新机遇,激活发展新动力,认真贯彻落实“立好四根支柱”和“两区一建设”工作思路,奋力推进富裕和谐文明新壤塘建设,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

产业结构调整谱新篇农牧民幸福奔小康

冬季的壤塘寒风料峭,行走在壤塘乡路村道,却让人感到阵阵“暖意”:一座座温室大棚星罗棋布的镶嵌在田野里,黑木耳清香鲜嫩,香菇竞相绽放,乡村道路上,一辆辆拉运肥料的卡车往来穿梭;……可以看出,高原冻土期,壤塘县特色农业的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

数字显示,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十一五”末的1.6倍和2.9倍,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5年时间内,壤塘县各项指标增幅创历史新高,这样飞速发展的奥秘何在?“调整产业结构、促农牧民增收致富。”县长张德发一语中的。

1月13日,村民德忠所在地吾伊乡壤古村,村民不仅要提前为三月“备耕”,还要忙着到基地去“取经”。带着好奇心,记者跟随德忠的脚步,走进壤古村克久香菇基地。映入眼帘的是颇具规模的场地、整齐透明的大棚,大棚里满是人们忙碌的身影。

据悉,基地自前年建成后,很多村民来这里学习种菌技术。“我们老百姓有肥料、土地、材料,但就是不懂种植技术,这个基地简直就是我们学习种植技术的‘教学点’,我们不仅可以在这里务工赚取劳务费,更重要的是还能掌握种菌技术。根据所学到的技术,再开始自己种植。”德忠说。“出租了2亩土地,加上一年的务工费就挣了4万多了。”德忠补充说道,我都是这里的老学生咯翻开德忠那本沾有泥土的笔记本,里面记录着香菇种植的注意事项:碎屑后要经过拌料、高温蒸、灭菌、凉冷、接种;棚内温度需要控制在28摄氏度以下……笔记里用藏汉双语交替书写,颇有几分味道。

据了解,壤古村克久香菇种植基地,作为壤塘县产业结构调整项目,基地于前年9月建成,占地40亩,38万袋的袋料香菇种植规模,预计每个生产周期纯收入将达到70万元左右,基地的土地、原料、劳务全都面向壤古村,成为壤古村的收入来源之一,也是吾伊片区培养技术性农牧民的“教学点”之一。

“给我们开绿灯,是要把技术传给当地的老百姓,学习挣钱两不误。”基地负责人邓建告诉记者。该基地年带动克久小组农牧民实现增收40余万元,其中包括土地流转、销售杂木及务工等收入。壤塘县坚持以生态经济为突破口,以建设“两个集中发展区”为契机,强推产业结构调整。以“粮、菜、菌、药、畜”为重点的生态农牧业取得阶段性成果,蔬菜基地、创业园、“菜园子”从无到有,“双低”油菜、木耳、香菇等特色作物种植由小变大;以家庭牧场、联户牧场为特征的现代畜牧业形态得到培育,生猪、肉羊、中蜂等迈上规模养殖道路。

如今,“十三五”大幕已启,新目标赋予新使命,壤塘县将加快打造川西北生态经济示范区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蓝图已绘就,扬帆正当时,壤塘县必将在经济跨越发展中大放异彩,迈入发展新时代。

1
查看完整版本: 迎ldquo两会rdquo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