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原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王平城镇回族
TUhjnbcbe - 2021/6/21 15:36:00
北京专治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城镇回族聚居区“围坊[①]而商”的文化景观遗产

—以甘肃省临夏市八坊回族历史文化街区为个案

王平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人类学与民族学系,厦门361005)

摘要:文化景观既不同于传统的文化遗产概念对文化的倾情关注,也与自然遗产概念对自然的沉迷有所区别。它主要体现人类长期的生产、生活与大自然所达成的一种和谐与平衡。景观遗产既是大自然的杰作、造化,也是人类的创造性智慧的结晶,自然景观遗产与自然生态紧密相连,而文化景观遗产与人文生态密不可分。中国传统城镇回族社会普遍存在着“围坊而商”的文化景观,“围寺而居”的传统社区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居住单位和社会文化生活单元,而且是一个社会、*治、经济、文化以及生态整合而成的社区文化景观,这一文化景观建立在回族人民群众“围坊而商”的生计方式和“围寺而居”的生活方式相互嵌合的基础之上,“围坊而商”的文化景观遗产是城镇回族社会生存和延续发展的基础物质空间,是回族所处的人文自然地理环境和其特有的社会经济文化模式以及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处的*治文化环境共同形塑的结果。城镇回族聚居区“围坊而商”的文化景观,是回族社会、经济、*治、文化和生态相互嵌合而形成的,体现了经济理性与生态环境、文化模式、生活方式、*治环境以及社会体系的紧密相联。从人类学整体观视野来看,在传统城镇回族社会中,“围坊而商”的文化景观是城镇回族的传统商业生计方式空间和传统“围寺而居”的生活方式空间相互嵌合而形成的文化空间,在回族城镇社会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在城镇回族的生计方式由传统商业贸易转变为现代服务业或现代旅游业的过程中,传统回族“围坊而商”的所承载的传统生计方式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围坊而商”的生计结构空间转变为现代回族“围坊而服”和“围坊而旅”的社会经济文化空间景观。“围坊而商”的空间不仅仅是回族进行生产与生活的社会经济文化空间,而且是一个城镇回族社会、经济、文化、*治、生态系统相结合而形成的整体性文化景观。破坏和弱化这一整体性文化空间景观中的任何一个要素系统,都是对城镇回族社会“围坊而商”空间景观的破坏,也是对城镇回族历史文化遗产和现代生存空间的破坏。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注重传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工作,既要保护中华民族在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物质文化固态景观,又要充分保护中华民族在历史形成和发展中所延续下来的人文生态和生活方式的活态文化景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历史遗产的保护与开发,要突破我国以往旧的城镇化建设中只重经济建设不重*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及生态建设相结合的整体建设,突破“只见物不见人,只重现实不重传统”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思路,要充分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关于明确中国城市工作总体思路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以及*的十九大会议精神;彻底贯彻落实*和国家关于五位一体整体建设、五大发展理念、四个共同意识和两个共同建设的方针*策和实施要求,切实保护和利用好民族传统文化遗产资源,尤其要贯彻习近平主席提倡的“历史是一个城市的灵*”思想,保护好具有历史文化景观价值的遗产,并充分保护和利用好民族地区具有历史文化景观价值的遗产进行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为广大民族地区群众摆脱贫困面貌,谋求幸福美好生活和建设小康社会服务,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积极有效的贡献。

关键词:城镇回族;临夏八坊;围坊而商;文化景观;保护与开发

本文是在原载于《民族研究》2012年第5期文章《城镇回族“围坊而商”的经济结构模式》基础上,通过笔者2015年-2017年田野跟踪调查中,发现八坊回族社会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过程中,不断发生的社会经济文化变迁,并由此而产生的社会、*治、经济、文化和生态的适应与变迁的新现象和新理念基础上加以修改完成的。《民族研究》原发表文章曾经被民族日报(临夏)和云南大学“人类学之滇”微信公号全文转载。

原文修改的原因之一:结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习近平主席关于中国城市工作总体思路精神,结合自己的田野调查和群众反映的问题,将《民族研究》刊发的原文进行补充修改,以求阐明“围坊而商”这一社会、经济、*治、文化、生态相结合的传统城镇回族的传统文化景观与历史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望此文能使负责八坊十三巷相关部门和参与保护与开发的相关部门和从事开发经营的具体实施者能够对八坊“围寺而居、围坊而商”这一传统文化景观和历史文化遗产的正确深刻认识,使得八坊传统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开发得以健康持续的发展。

本文修改的原因之二是:通过对目前正在进行的甘肃临夏市“八坊十三巷”招商引资进家院这一招商开发项目正在实施规划中,存在的轻八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重商业性开发的旧观念和旧开发模式的反思。以点窥面,反思目前全国各地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中保护者和开发者不了解甚至误读传统文化景观和历史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不尊重传统文化景观和历史文化遗产原真性,不尊重旅游所在地居民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传统生活方式,以及“只见物不见人。只重现实不重历史,只重物质建设不重精神文化建设,只重历史建筑保护不重其间包涵的历史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保护,只重经济建设不重*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相互协调的整体建设”城镇建设开发模式,而这种开发模式不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要求,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要不断创新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理念,不断反思旧的开发模式存在的问题,探求适合新时代需求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路径,为满足人民向往幸福生活,为建设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切实有效的贡献。

一、问题的提出

国内外学术界对中国传统城镇回族社区的研究,大多从社会学、民族学、历史学的学科视角,对城镇回族社区历史形成和发展、社会经济文化变迁、民族认同以及现代化进程进行研究[②],涉及到城镇回族社会“围寺而居”教坊社区结构[③],“围寺而信”的文化心理结构,“围寺而聚”的哲麻提社群组织结构,“围寺而学”的经堂教育结构,以及“围坊而婚”的族内教内婚姻家庭结构,城镇回族社会除以上社会文化结构,还存在一个“围坊而商”的经济空间结构,这一空间结构是城镇回族社会生存和延续的物质场域,在城镇回族聚居区形成、发展和变迁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回族分布呈现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特征,许多回族分布在城市或商业繁荣的乡镇。在城镇居住的回族人,多择商贸繁华的街道、区域而居,形成了利商而居,居而利商的特点。北京牛街、西安回坊、山西长治三道营、宁夏单家集、西宁东关、甘肃临夏八坊、兰州小西湖、甘南临潭、河北孟村、河南桑坡、呼和浩特回民区、四川松潘、云南沙甸、海南三亚凤凰镇等城镇回族聚居区经济体现出“围坊而商”的特征,体现了城镇回族经济与其所处的社会、*治、文化以及生态环境相互嵌合的特点,对于城镇回族“围坊而商”经济形态的研究,不仅可以更加全面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中国城镇回族社会经济文化机制,而且可以探求如何从自然生态与社会文化视角对少数民族经济进行研究的方法与路径。

本文研究的八坊回族聚居区位于甘肃省临夏市,处在*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之间的河湟民族走廊上,作为历史上丝绸之路和茶马贸易的重镇,明代在临夏(古称河州)设立的茶马司是全国四大茶马司之一,由于其繁荣的商业贸易促使了回族穆斯林聚居于此并不断发展。元明清时期,河州城南关厢内外,聚居于此的回族先后建立了南关大寺、王寺、华寺、城角寺、北寺、祁寺、西寺、上二社寺八个清真寺,以各清真寺为中心,形成了围寺而居的八个教坊。清朝后期,由于回族人口的不断增加,八坊回族聚居地区又修建了下二社寺、水泉寺、铁家寺、大西关寺四座清真寺,当地回族习惯上称为“八坊十二寺”,简称八坊。上世纪80年代至今,随着改革开放和八坊回族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八坊回族聚居区教坊不断增加,如今已有大小教坊24个,形成了“围寺而居”的多教坊社区聚集和“围坊而商”的民族特色经济结构形态。笔者从2006年到2008年对八坊回族的社会、经济与文化进行了两年的田野调查,在此期间曾对八坊回族在历史上形成的“围坊而商”的文化景观进行了专题调查。[④]

二、“围坊而商”文化景观的空间呈现与结构关系

在临夏八坊回族聚居区内,聚集了大大小小二十几个“围寺而居”的教坊生活区,在围绕教坊生活区的大街小巷,批发零售商铺林立,教坊生活区外围则形成各类不同的专业和综合贸易市场,形成了围坊而商的商业贸易聚集区。

(一)、围坊而商的街居文化景观

在八坊回族聚居区内各教坊生活区周围,围绕着大小不同的街巷,沿街巷居住的各个回族家庭将沿街房屋开辟为商铺,形成了沿街巷分布的连家商铺,这些商铺或自家经营,或出租给坊内回族从事商业及服务业经营,经营行业各异,规模大小不等,一般在主街道上是经营规模比较大的批发商铺或商场,小巷深处则是零售小店,形成了“围坊而商”的街居文化景观。

北大街,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形成的民族用品一条街,该街西北角有清真城角寺。北大街共有商铺200多家,是集民族用品、民族特需用品、手工艺品、民族纪念品等民族特色产品为一体的综合性民族特色贸易街市。如今这条街还设立了北大街清真小吃夜市。华寺街,沿街有清真老华寺、清真西寺、清真北寺三座清真寺,华寺街是聚居区内主要的清真牛羊肉、蔬菜水果及清真食品供应点,每当回族传统节日来临之时,这里还会形成临时性的节日市场。

解放路街,沿街西边有清真南关大寺、清真老王寺、清真新王寺三座清真寺,这条不足1000米长的街道,在历史上曾是商贾云集、店铺林立的南关厢。如今则是纺织品及民族服饰批发零售一条街,八坊回族中经营布匹、纺织品、藏族服饰、穆斯林服饰、穆斯林生活用品及文化用品、地毯、瓷器批发零售商大部分都集中于此。

新西路街,沿街有清真老华寺、清真新华寺、清真前河沿寺、清真铁家寺四座清真寺。新西路是八坊回族聚居区最具民俗风情的一条街,沿街有连家商铺一百多家,经营的行业有商业信息服务、清真理发、清真淋浴、清真特色小吃等。如今这条街已经改造成为临夏市民族风情一条街,原来的一家家一家庭为经营单位的传统连家铺已变成以一家家商户为单位的现代品牌商店,每家商店名牌上都用中阿两种文字标明商店的名称,经营的内容主要有清真副食品、民族生活用品、清真特色小吃、清真品牌快餐、民族工艺品等具有民族特色的商品和清真特色食品。

红园新村街,位于八坊之西,沿街有明德清真寺、西郊清真大寺、西道堂麻场清真寺以及河沿头拱北、井口拱北、大拱北、国拱北等门宦拱北。这条街是一条融传统和现代商业经营特色为一体的商业街,沿街分布有清真特色风味小吃店、清真西饼屋和蛋糕店,自选超市、时装店、婚纱影楼等。如今在这条街中段的红园十字路口街边,在回族斋月期间,形成斋月小吃及食品市场。

大西关街,沿街有清真城角寺、大西关清真寺、索麻清真寺,街道两边是上百家经营清真餐饮、清真副食品、清真特色小吃、茶叶、现代家具等商品的个体商铺和品牌商店。位于该街中段,靠近大西关清真寺的马队长牛肉面店,是经营达百年的临夏传统老店,其牛肉面和臊子面独具特色,不仅深受临夏市各族人民的喜爱,也深受兰州、甘南等周边地区群众的喜欢,有些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藏族群众,周末还专门到临夏来吃马队长的臊子面。

下菜市街,该街长约一公里,沿街两边除有经营自行车、日杂副食、清真牛羊肉等的固定商铺外,每天近有100多个蔬菜、水果、副食品流动摊贩聚集于此,许多八坊回族小商贩每天用人力三轮车和三轮摩托车到蔬菜水果批发市场或周边菜农手中购得蔬菜水果后到此销售。

韩家寺街,沿街有上二社清真寺、下二社清真寺、清真韩家寺三座清真寺。在长约1000米的街道两旁,有一百多个连家商铺,有诊所、药店、渔具店、服装店、清真淋浴理发店、清真饭馆和特色小吃店、清真锅盔铺、工艺美术店、日杂用品店、劳保用品店、穆斯林服饰加工店、穆斯林日常及文化用品店等,在街道中间的马路上,有两百多家流动商摊,主要经营日用百货、服装鞋帽、音像书籍、五金日杂、干鲜副食、各色清真小吃等。

前河沿街,分为前河沿东街和前河沿西街。前河沿西街南边有上木场清真寺、下木场清真寺。前河沿街是八坊回族聚居区最大的商业零售批发街区,有大小商户一千多家,主要经营副食干鲜食品、小食品、茶叶、日杂用品、服装、塑料制品、五金制品、陶瓷器具、民族工艺品、日用百货、藏衣藏饰、马具等民族生产生活用品。

解放南路街,沿街东边有水泉清真寺,这条街是集小商品、副食品、茶叶、各类小型机械(农用、食品加工、木工)、日用化妆品等批发零售商品一条街,位于该街的浙临商场,是改革开放后八坊回族聚居区最早兴起的小商品批发零售商场,如今又兴建了经营民族用品为主的兴贸商城。

环城路街,分为环城东路和环城西路,沿环城东路有清真东郊大寺,沿环城西路有清真香匠庄寺、清真香匠庄新寺和北家庄清真寺。环城路是八坊回族聚居区通往西部牧区和东部农区的重要通道,沿环城西路西行经土门关可达甘南、四川藏区,西北方向经积石山可达青海、西藏;沿环城东路可经东乡到达兰州、陇西。由于这条路处在交通要道上,所以沿路都是大型的专业市场、宾馆及工厂。

滨河路街,是改革开放后新建的集休闲餐饮和民族用品生产销售一条街,路北分布着许多由八坊回族开设的藏族帐篷及藏族服饰加工作坊,民族用品加工厂及各类清真特色的餐厅。

纵横交错的商业街,由位于回族聚居区内的两个商业广场相连,作为市区商业中心的临夏市中心商业广场是解放路街、下菜市街、北大街三条商业街的交汇之处,周边分布着诸多满足市民日常需求的大小商场。三道桥广场是解放路、解放南路、前河沿西路、前河沿东路四条商业街的交汇之处,是八坊回族从事东进西出对外商品贸易中转的必经之地。这些围绕教坊的商业街和深居小巷的商铺和商业广场,共同构成了八坊回族聚居区的街居文化景观。

(二)、围坊而商的市场景观

在八坊回族聚居区及其周围,分布着二十多个专业和综合批发市场,这些市场除满足聚居区内部及周边群众的消费需求外,更重要是为聚居区的跨区域对外贸易服务。

河滩关综合市场位于八坊聚居区之南,该市场曾经是西北地区最大的羊毛皮货交易批发市场之一,初建于1983年,占地165亩,分为东西两个市场,8个交易区。主要经营皮毛制品、粮油山货、钢材木材、牲畜家禽等。市场从事经营的个体经营户达1000多家,以八坊回族商户为主。

前河沿副食批发市场,该市场位于八坊前河沿西路以北,面积2131平方米,由八坊回族商人集资建成。市场正面为三层综合楼,东、西两侧为二层营业楼,中间是一座占地约900平方米的交易大棚,1995年建成之初曾拥有100多户经营户,主要经营干鲜副食品的批发。

三道桥杂货批发市场,该市场位于八坊前河沿路,是一家大型的杂货批发市场。95年建成时有营业铺面120间,容纳批发个体商户140多户。

东部服装百货批发市场,位于八坊三道桥东端,占地21亩,拥有营业铺面700多间,容纳服装百货批发户500多户,是八坊最大的专业批发市场。

城西中药材市场,位于八坊之西,主要经营当归、甘草、*参等中药材,该市场容纳个体经营户80多户。

西部市场,位于八坊之西的环城西路,处在通往甘南、四川和青海、西藏的两条公路的交汇处,以经营家用建材的批发和零售为主,共有商户100多家。

城西煤炭交易批发市场,位于八坊之西的环城西路旁,成立于1994年,市场交易的煤炭主要来自宁夏灵武、石嘴山、甘肃的靖远以及*等地,销往临夏州7县1市,甘南州7县一市,以及青海的化隆、循化和四川阿坝等地。

东部蔬菜水果批发市场,位于八坊之东,占地62亩,以蔬菜水果的批发为主。其蔬菜水果来自周边产区及全国各地,主要发往临夏州属各县及甘肃青海藏区,该市场拥有各类蔬菜水果经营户200多家

八坊集团牛羊活畜交易市场,是改革开放后兴建的西北地区最大的牛羊活畜批发交易市场,年交易牛羊100多万只(羊),该市场牛羊主要来自甘青藏区,交易方式以整车交易为主,每年大批量的集中交易从6、7月份开始,一直持续到来年的元月份,在此期间每天约有200多车牛羊活畜发往全国各地。

八坊集团机动车交易市场,位于八坊之西的八坊商贸集团院内,交易时间为每周六、周日,参加交易的车辆主要是二手车,这些车辆主要来自临夏州范围内,也有一些来自兰州、甘南和青海等地,每天交易量约有30到40辆。

浙临小商品批发市场,位于临夏八坊三道桥广场东南侧,是一家集日用百货、服装鞋帽、文化用品等的大型综合批发市场,始建于1985年,商户来自浙江义乌、东阳、温州、四川成都、甘肃甘谷县、秦安县、临潭县等地和临夏市。2001年改扩建后,拥有商铺250多间,经营的商品主要来自东部各省区,批发到州内各县市及甘南、青海、四川、西藏等藏区。

各类专业和综合性的贸易市场,在地理空间上呈现出围绕教坊聚居区周边分布的特点,在市场辐射面上呈现出以教坊聚居区为核心向四边扩散的特点,各类市场的辐射范围既包括教坊聚居区内部,也扩展到教坊聚居区外的广大区域,形成了围坊而商内部市场和外部市场相结合的市场景观。

(三)“围坊而商”的节市文化景观

节市文化景观是八坊回族“围坊而商”社会经济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回族传统节日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来临的时候,一些较大的寺坊和拱北[⑤]周围形成临时性的节日市场,这些市场主要满足聚居区回族群众的节日消费需求。

斋月市场景观,是为了满足穆斯林斋月期间的消费需求而临时存在的短期节日市场,从开始到结束要持续一个多月,在斋月或过开斋节时,八坊各回族家庭有着亲戚朋友之间相互开斋的习俗,市区汉族也要拜访回族同事和朋友。所以在每年斋月来临时,在八坊回族聚居区一些规模较大的清真寺周围或主要街巷交汇处,会形成规模大小不同的临时性便民市场,提供各类斋月食品和节日拜访的礼品。笔者参与观察了2008年八坊华寺街的斋月市场:

华寺街斋月市场位于八坊最大的清真老华寺周围,老华寺位于八坊华寺街和新西路的交汇处,而这两条路是八坊清真寺最密集的地方,有大小清真寺7座,所以华寺街斋月市场是八坊斋月中摊贩最多的临时性市场。2008年的斋月从9月2日持续到10月10日,从8月底开始,就有摊贩陆续在华寺街摆摊设点,有小吃摊、水果摊、油炸食品摊、肉食摊、茶叶摊、副食品摊等,其中大部分为小吃摊和油炸食品摊,共有二十多家。小吃摊主要提供八坊回族喜欢吃的酿皮子、甜麦子、荞麦凉粉、发子、面肠等小吃;油炸食品摊主要经营各类油炸食品,在街道一旁支起油锅和面板,现炸现卖,经营者都是八坊回族妇女。街道两旁还摆满了八坊回族流动小贩和郊区汉族菜农经营的蔬菜水果摊。每天下午下班,每个摊点前都挤满了顾客,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华寺街斋月市场的消费者主要来自八坊回族居民家庭和各清真寺,八坊每个清真寺在斋月中都为到清真寺礼拜的人提供开斋食品,华寺街的一家酿皮店,斋月中售给清真寺的酿皮每天能达几百张。到了斋月的最后几天,由于许多回族摊贩要回家准备开斋,小吃摊和油炸食品摊的数量开始逐渐减少。但此时大大小小的礼品摊又布满华寺街,这些摊点销售各种盒装礼品,袋装或散装的茶叶、冰糖、桂圆、瓜子等干鲜果品和新鲜水果。蔬菜摊和肉食摊也开始增加,为开斋节提供充足的肉类、蔬菜及开斋节礼品。10月10日,布满华寺街和八坊大街小巷的礼品摊逐渐撤摊,斋月市场结束了。

古尔邦节市景观。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是回族一年中一个重大的传统节日。按照回族的习俗,古尔邦节这一天,有能力的家庭要举行宰牛宰羊的仪式,所以每当古尔邦节来临时,八坊回族聚居区内的几个主要街道以及周边都会形成规模大小不等的临时牛羊牲市。笔者曾对2006、2007和2008年连续三年的八坊古邦节临时牲市进行了调查,每年都有3-4个临时牛羊牲市,主要分布在八坊三道桥、下菜市、香匠庄、华寺街等街区,这些市场只持续一个星期。售羊者主要是来自周边郊县的农民,有回族也有汉族,牛羊主要来自周边农区和附近甘南藏区。牛羊牲市中的购买者主要是八坊回族家庭和一些经营牛羊屠宰生意的八坊回族商人。市场上除买卖双方外,还有为买卖双方服务的评羊人,这些评羊人全为八坊回族,拥有丰富的评羊经验,节日期间临时到市场上提供服务,收取一定的服务费来补贴家用。八坊华寺街古尔邦节牛羊牲市是八坊回族聚居区几个比较大的临时性市场之一。2007年华寺街的古尔邦节牛羊牲市从12月16日一直持续到22日,牲市开市期间每天华寺街上停满了大小车辆几十辆,街道两旁是20多个相对独立的羊摊,每个羊摊拥有几十到几百只羊不等,为了使各个羊摊的羊群不相互混淆,摊主们都用不同颜色的涂料在各自的羊群身上打上记号,每天有10多个评羊人穿梭在不同的羊摊之间,为购羊者评羊选羊,交易达成后每只羊收取服务费5元,笔者访谈的一个评羊人平均每天能促成50只羊的交易,羊市每天的交易量约1000多只。

节日香市景观。信奉门宦拱北八坊人的都有节日期间或举行宗教仪式时点香的习俗。每当节日和重大宗教仪式举行时,在一些拱北比较集中的地方,会形成临时性香摊市场。八坊人聚居区的大拱北一带是拱北比较集中的地方,有大拱北、国拱北、台子拱北、古太爷拱北等四个拱北,每逢宗教节日来临或拱北举行宗教仪式时,这里便会形成临时性的香市。

2008年9月29日是大拱北、国拱北、台子拱北和古太爷拱北举行开斋节会礼的日子,从凌晨开始,就有人到拱北点香,早晨6点钟以后,点香的人陆续增多,摆设的香摊也逐渐增多,这些香摊许多是由八坊回族妇女临时摆设的,她们从前一天或当天凌晨从制香厂批发各种香料制品后,到拱北设摊销售。到拱北点香的人多为八坊以及郊县四乡信奉拱北的回族、东乡族群众,许多都是全家人一起来。到了8点钟,点香者络绎不绝,拱北周围出现了大小香摊20多个,各个香摊前都挤满了购香者。香摊出售的香主要是八坊当地生产的竹香,也有盒装的线香。有粗的,也有细的。细的按包销售,每包20根,售价8角;粗的按柱销售,每柱根据粗细从一元到几元不等。到了9点钟,会礼开始举行时,香市上就没有购香者了。10点多会礼结束后,参加完会礼的人要购香到家中使用,而那些会礼前没有点香的人则开始点香,香市又开始红火起来。直到中午12点,随着点香的人越来越少,香市随之结束。

据笔者访谈的一个在拱北周围开设香铺的摊主讲,她的香摊是从凌晨3点钟开始摆设的,一直持续到中午12点,她说由于周围有四个拱北,一年到头都有到拱北点香的人,所以一年四季都有购香者。

在八坊人聚居区内的大街小巷,布满了各类商铺,还有周期性的民族节日市场,而在聚居区周边地区,分布着不同类型的专业和综合批发市场,商业经营在地理分布上呈现出围绕教坊分布的特点。纵横交错的围坊街巷和星罗棋布的沿街商铺,周期性的沿街节日市场和分布于教坊聚居区周边区域的专业批发市场和商品加工厂,呈现出八坊回族聚居区“围坊而商”的空间文化景观形态(如图所示)。临夏八坊回族聚居区“围坊而商”经济空间分布示意图(笔者根据田野访谈资料绘制)

三、“围坊而商”的社会经济文化景观的特点

(一)、民族特色商品经营与服务和普通商品经营与服务相结合的生计空间

八坊回族聚居区“围坊而商”商业经营是为回族、藏族等少数民族和城乡汉族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服务,这种需求是由民族特色消费需求和普通生活消费需求相结合构成,所以“围坊而商”的商业经营体现出满足民族特色消费需求的民族特色商品经营与服务和满足普通生产生活需求的普通商品经营与服务相结合的特色。

藏族、回族特需用品生产经营与服务。回族特需用品经营与服务主要包括清真食品加工,穆斯林生活用品生产与经营,清真餐饮业,清真服务业等回族清真特色行业。据笔者2008年的调查,八坊回族聚居区共有清真食品加工企业和个体加工户共400多户,从事穆斯林民族生活用品生产和经营的企业和商户达200多家,从事小型的清真饭馆、特色小吃店、流动小吃摊和大型的清真餐厅等各类清真餐饮经营户1000多家。从事清真淋浴、清真理发以及清真洗衣等清真服务业的个体经营户达100多家。藏族特需用品加工与经营主要包括藏族生产生活用具和宗教用品,在八坊回族聚居区加工和经营藏族用品的商户达100多家,加工和经营的商品主要有帐篷、皮革制品、马鞍、马具、马铃、藏碗、藏壶、酥油灯盏、铜香炉、藏袍、藏鞋、藏帽、藏毯等。规模较大的藏族用品加工经营商总部设在八坊,在西藏、青海、四川阿坝、甘肃甘南等藏区设有分销店。

普通商品经营服务业包括除民族特需用品经营以外的所有商品经销和服务行业,包括农产品、畜产品和日常消费用品的加工与销售。八坊回族从事的普通农产品经营行业主要有粮油、蔬菜、干鲜调味品、茶叶以及各类农副产品经销业;畜牧产品经销包括牛羊活畜交易、牛羊皮毛交易、皮革加工与经销等;日常消费品销售主要包括日用百货和家用电器等。成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民族商场,是第一家由八坊回族个体户合股经营的股份制商业经营企业,以经营日用百货、农副产品和家用电器为主,拥有八坊回族个体经营户200多家。

(二)、自商自足的内部贸易和为区域间商贸流通服务的外部贸易,形成了聚居区内部零售市场和外部贸易批发市场以及跨区域的商品贸易流通网络相结合的经济文化空间。

八坊回族“围坊而商”的商业贸易一方面服务于聚居区内部的生产生活需求,通过聚居区内部的商业贸易不但满足了聚居区内部回族群众的消费需求,而且使商业经营成为聚居区内回族群众的生计方式,这种生计方式具有自商自足的特征,被八坊回族形象的解释为“尕生意过生活哩,尕买卖拉家务哩。”另一方面,“围坊而商”的商业经营为东部工农业区和西部畜牧业区之间的商品流通服务,形成了东进西出、西进东出和南北往来的区域间贸易。聚居区内部贸易形成了民族内部贸易市场,聚居区外部贸易形成了跨区域的外部贸易市场。聚居区内部贸易市场主要辐射聚居区内部各教坊生活区,以零售市场为主。外部贸易市场以批发市场为主,分为聚居区周边贸易市场和跨区域贸易市场。聚居区周边市场主要辐射范围为临夏市及临夏县、广河县、和*县、永靖县、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东乡族自治县等临夏回族自治州所属各县乡集镇。跨区域的外部贸易市场主要辐射范围包括甘肃省除临夏回族自治州以外地区以及宁夏、青海、四川、西藏等省区。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兴起的河滩关皮毛交易市场,辐射范围包括甘肃、青海、四川、西藏等西部藏区和中部及东部各省。1998年成立的临夏八坊集团牛羊交易市场,辐射范围包括甘肃、西藏、四川、重庆、青海、*、内蒙、宁夏、河南、湖北、江苏、陕西等省区。在八坊各专业批发市场内都设有货物运输服务部,货运目的地主要为西部各省区,如临夏市振华托运信息部货物运输目的地为青海西宁市、海南州、果洛州、过麻营、玉树州、*安州、河卡、兴海、甘德、达日、贵德、同德、石渠、杂多、囊谦、刚察、共和;真诚货运信息部货运目的地为四川(成都、道孚、甘孜、色达、泸霍、理塘、红原、若尔盖)、甘肃(临潭)、青海、云南、西藏(昌都);八坊惠达货运部货运目的地为甘肃(兰州、玛曲)、四川(成都、泸霍)、青海西宁、西藏(昌都、拉萨);雪域货运部货运目的地包括甘肃玛曲、四川(若尔盖、松潘、红原、马尔康、成都);天地物流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甘肃(兰州、秦安、天水、平凉、西峰、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敦煌、碌曲、玛曲、积石山)、青海(西宁、循化)、宁夏银川等地的货物运输;八坊货运信息中心主要从事甘南、玛曲、四川货物运输;八坊集团顺达货运部和临夏市城关车队拉萨货运站货运目的地为拉萨;四通货运部主要从事西藏拉萨,那曲的活牛运输。

两头在外,大进大出是八坊回族商业最显著的特点,由此形成了“东进西出,西进东出、南来北往”的商品集散流通网络。各类商品批发零售经营的个体经营户和商行都有各自独立的购销网络。改革开放后最早建立的从事百货批发及,零售的民族商场,当时其与国内460多家厂商建立购销关系,形成了遍及全国的购销网络。茶叶贸易和布匹贸易购销网络在八坊回族商品购销网络中最具代表性。在八坊回族聚居区,大大小小的茶叶批发商和零售商遍布大街小巷,经销的茶叶主要来自云南、四川等西南产茶省份以及福建、浙江、广东、安徽等东南产茶区,除零销市区外,主要批发到临夏州7县各集镇、甘南、青海、西藏、宁夏及*等地。在布匹销售过程中,涌现出一批规模较大的个体布匹批发零售商行,仅在八坊解放路商业街,就有学和纺织品商行、兴华纺织品批发部、仁德商行等十几家布匹批发零售商户,布匹购销网点遍及东西部各地。临夏市学和纺织品商行是改革开放后八坊回族中最早开始专门经营布匹销售的个体商行之一,其布匹购销网络遍及东西部各地。布匹主要来自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沧州、秦皇岛)、山东(青岛、潍坊、东营)、浙江(杭州)、河南(商丘、许昌)、江苏(徐州、连云港)、辽宁(沈阳、大连、丹东)、吉林(长春)、黑龙江(哈尔滨、黑河)等东部地区,除销往甘肃临夏、甘南各地外,还远销到西藏(拉萨、日喀则、亚东、江孜、林芝、昌都、妥坝、安多、那曲等地)、四川(康定、丹巴、道孚、金川、马尔康、黑水、红原、瓦切、唐克、若尔盖、郎木寺等地)、青海(玉树、*南、贵德、久治等地)、重庆(涪陵、龙潭、武陵、彭水)、贵州(道真、正安)等地,形成东进西出的布匹销售网络。

(三)、“围坊而商”充分利用民族聚集区内部的劳动力资源,形成本民族内部的劳动力市场空间

八坊回族个体商户和工厂企业雇佣人员绝大部分都来自八坊回族聚居区内部,雇用员工主要靠经营者的亲属关系和本民族内的社会关系,从而形成了聚居区内部的劳动力市场。例如临夏市煤炭市场由三位八坊回族穆斯林商人合股经营,拥有员工100多人,绝大部分为八坊的贫困回族。八坊学和穆斯林制帽厂拥有员工200多人,全为八坊回族。利用聚居区内部的劳动力资源,形成了自己的民族劳动力市场,一方面可以解决聚居区回族群众的就业,有效降低企业和商户劳动力成本,另一方面依靠本民族文化认同感,有利于增强员工之间的凝聚力,实施较为有效的管理,维护雇员的稳定性。这不仅有利于企业家,也同样有利于工人,虽然工资低,但没有外出打工那么花费时间精力和面临就业竞争的压力,更重要的是(尤其是妇女)在聚居区内工作可以受到本民族文化和道德的约束与保护,不至于外出打工后出现文化遗失,无法保持信仰和民族文化的危险,减少文化的机会成本。在八坊回族聚集区内,经营者不受其它社会群体竞争的影响,也不因民族身份差别和文化水平差异而受歧视,工人和企业家之间的矛盾,在很大程度上被共同的信仰和民族认同所调和。笔者在八坊清真南园食品厂做调查时,对该厂马经理进行了访谈,他谈及了南园食品厂的员工队伍、企业文化和管理方式:

我们这个厂子现有员工一百多人,其中95%为八坊当地的回族,雇佣当地的回族,可以帮助亲戚朋友和生活困难的回族乡亲们解决就业问题,对企业来说,由于雇佣工资较低,有利于降低厂子的成本,而且员工队伍稳定,不容易流失。更重要的是,可以依靠他们对回族文化的认同来对企业进行有效管理。我们这个厂子在开办之初就把回族传统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基础,根据我们厂这么多年来的实践表明,回族传统文化对于回族企业来说是一个很好的企业文化资源,一是回族传统文化中讲诚信和讲团结的美德对于回族企业管理能产生重要作用,我们的企业从管理层到普通员工,都是有信仰的回族穆斯林,他们将以诚待人、讲信用视为信仰的内容,从内心中建立了自我约束。二是回族清真文化是我们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清真食品生产厂,从原材料的采购到具体的生产工艺流程,都要求员工必须严格按照清真食品的要求去做,由于员工都是虔诚的回族穆斯林,他们深知清真文化的意义和自己的责任,所以工作责任感强,工作起来特别的认真仔细,再加上大家有共同的信仰和生活方式,相互之间有较强的民族认同感,员工间关系比较融洽,团队合作也比较好。

(四)、“围坊而商”是八坊特色行业结构嵌合于八坊传统社会结构体系之中的文化景观

八坊回族聚居区既是八坊回族娶妻生子、住家、从事宗教活动的生活空间,又是置业谋生的生计空间,在这一生活与生计为一体的空间中,生活、工作、谋生及社会关系、社会组织结构都紧密的嵌合在一起。八坊回族聚居区传统社区结构包括“围寺而居”的地理居住结构,“围坊而服”的教坊自我管理服务结构,“围坊而婚”族内教内家庭婚姻结构,“围寺而学”的经堂教育结构和“围坊而商”的特色经济行业结构,“围坊而商”的特色行业结构内嵌于与其他各个结构互动互补、相互嵌合,形成八坊回族传统的“围寺而居、围寺而信”的教坊社会结构体系。“围坊而商”特色经济结构在教坊社会结构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它对其他四个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在教坊社区的形成和发展中,具有虔诚信仰的回族商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各清真寺的学董[⑥]都由在本坊群众中有威望以及对本教坊贡献最大的回族商人担任,他们为所属教坊的经堂教育提供主要支持,他们是族内教内婚制的倡导者和维护者,也是本教坊清真寺修建和维护的重要支持者,他们大部分有着世代围寺而居、围坊而商的传统。笔者在对八坊最大的老华寺教坊进行调查时,听取了一位寺管会成员的叙述:

我们老华寺哲玛提(教坊)所属的回族群众有3000多户,大部分家户世代经商或从事清真特色行业,其中有一部分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在当地从事商业、手工业以及清真特色服务行业,也有一部分人东进西出,南来北往,走边疆、跑牧区、下江南进行商品贩运,到藏区开铺子、开饭馆、从事回藏贸易。我们八坊人大部分都世代经商或从事回族特色行业,我们的孩子从小就跟着大人做买卖,很多生意人都喜欢在自己的地方上围绕着清真寺做生意,虽然一部分人也外出做生意,但他们经商的大本营都设在八坊,因为这样既不影响做生意,也能维护自己民族的生活方式,遇到困难时也好解决。我们对自己的“哲麻提”(教坊)很上心,因为我们从出生到无常(死亡)的各个人身阶段都离不开自己的“哲麻提”,本教坊清真寺的重建维修和日常维护以及本教坊举行各种活动时,我们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平日里有能够(能力)的生意人还为清真寺经堂教育提供学粮,赚了钱的生意人每年还要向自己所属的清真寺和本哲麻提的困难群众出散天课和钱粮,我们也积极参加本教坊组织的各项活动,参与教坊的管理和服务,一些对教坊贡献大且信仰虔诚的生意人常被本坊群众推举为教坊的负责人。

四、“围坊而商”的文化景观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机制

中国城镇回族大多分布在交通便利和商业繁华的城市街区和县乡集镇,围寺而居是城镇回族聚居区普遍的地理居住格局,“围寺而居”的传统社区不仅是一个地理居住区和社会生活区,同时也是“围坊而商”的商业经营区,形成了利商而居,居而利商的特点。北京牛街、常营,天津北辰区天穆镇、东丽区幺六桥,吉林长春双营子、辽宁建平北二十家回族镇,河北张家口、大厂、孟村、沧州、白沟镇,山东淄博金岭回族镇、聊城张鲁回族镇、阳信河流镇,河南郑州管城回族区、开封顺河回族区、洛阳瀍河回族区、孟州桑坡,内蒙呼和浩特、包头回民区,陕西西安、汉中塔儿巷、安康江口回族镇、商洛西口回族镇,山西长治,宁夏银川、石嘴山、吴忠、同心,灵武、固原,甘肃兰州小西湖、平凉崆峒区、临夏八坊、广河三家集、天水张家川、甘南临潭,青海西宁东关、民和、平安、贵德、门源、化隆、大通,*昌吉、伊宁、焉耆,四川松潘、诺尔盖,云南昆明、个旧沙甸、曲靖新街、通海纳古镇,湖南常德、邵阳,江苏南京七家湾,海南三亚凤凰镇等许多城镇回族聚居区经济体现出“围坊而商”的经济结构特征,本文以八坊回族聚居区“围坊而商”经济结构为例,解析城镇回族“围坊而商”社会经济文化景观的内在机制。

城镇回族所处的自然地理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为“围坊而商”的传统文化景观的形成提供了自然生态和社会文化空间。八坊人所处的地理生态和人文环境以及处在不同生态经济类型中族群之间的能量交换需求为八坊人“围坊而商”经济提供了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文化空间。从微观人文地理生态环境来看,八坊回族聚居区位于城乡汉族聚居区之间,缺乏土地等有效的生产性资源,唯一有效的资源就是劳动力资源,八坊人形象的称之为“人养地方,地方不养人”,汉族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的资源差异和经济互补,为八坊人从事城乡间经济交换提供了微观地理生态空间,而在促进汉族城乡经济交流的过程中,八坊回族社会与城乡汉族社会间形成有效互动,形成了相互依存的族际关系,为其生存提供了社会文化空间。从宏观人文区域环境来看,八坊回族聚居区所处的临夏地区在历史上就是一个多民族交错杂居的地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民族间的共居融生、共生互补、交流互动、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汉藏两大民族集团间的地理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经济价值取向差异和经济资源互补,使回族成为两大民族集团以及位于其间的其他少数民族之间进行能量交换和商品流通的中间服务者,这为生存于汉藏间的回族群体提供了长期有效的生计方式。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述“河州回族凭着既能习惯与以藏民族为主的高原民族交往,又有着同东部地区汉族互通有无的传统;既熟悉藏族等高原民族的生活习俗,又适应青藏高原的气候环境,极能吃苦,还会讲生活中的一些藏话,这特有的民族素质,使八坊人成为青藏牧区同中原农区物质、能量交换的最佳二传手。”[⑦]

民族文化与经济间嵌合与互动是城镇回族“围坊而商”经济结构模式形成的关键因素。“围坊而商”经济结构模式包含着经济和文化两种成分。八坊回族的民族文化传统(比如宗教信仰、饮食禁忌、经商传统、族内通婚、风俗习惯)使八坊回族聚居区经济形成自己的特点。崇商重商以及传统的清真生活方式成为八坊回族的生活及生存策略,这种传统具有经济价值,在他们保持民族认同和与不同族群互动的过程中,商业活动及其清真生活方式传统也成为重要的象征资本。回族传统文化及生活方式成为发展聚居区经济的资源和文化资本,在八坊回族聚居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八坊人的特色经济行业和就业机会都是由民族文化资源提供的,清真生活方式所形成的消费习惯形成了聚居区内稳定而相对独立的消费需求,继而产生了清真产品加工业和清真饮食服务业等民族特色行业,重商崇商民族传统、坚韧勤奋、大胆开拓、不畏艰险的民族性格有利于不断拓展外部商业经营。“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经济体现的互动关系更确切地说是一种共生的关系。经济利用了文化资源,反过来,民族经济的发展又强调了文化特征,本身也成为一种文化特征。”[⑧]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回族传统文化渗透到八坊人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也为八坊人勤奋经商提供了终极关怀的精神动力,而世代“围寺而居”的清真生活方式和“围寺而信”的精神信仰方式形成了八坊人“围坊而商”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八坊人不仅仅是一个理性经济人,同时还是一个宗教人、社会人和文化人,其经济行为受到经济、宗教、社会与文化心理因素的共同影响。

受保护的民族内向型特色行业和服务于大经济的外向型行业相互促进,为“围坊而商”经济结构模式的存续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八坊回族聚居区受保护的民族内向型清真特色行业受到个体和群体的价值生活观和国家民族*策的保护,这种行业由于受制于民族聚居区内的有限消费,规模都比较小。服务于大经济的外向型行业主要是指服务于藏区和汉族两大经济体之间的商业贸易,这个外向型行业处于汉藏两大民族集团商品流通体系和整个国家东西部经济循环体系之中,由于商品交易规模大,外向型行业和市场的规模很大。在八坊回族受保护的民族特色行业和外向型的商贸流通行业之间相互促进,一方面,受保护行业资金在八坊回族聚居区内稳定的周转,并有效的防止聚居区经济资源的外流,另一方面,以外向型流通行业得到的收入,不断提高民族成员的购买力,同时,也为进一步投资于受保护的民族特色行业积累资金。这样的资金周转,使受保护的特色行业和外向型商业都能获得发展,也使受保护的民族特色行业和外向型行业间形成相互促进和依存的关系。

城镇回族聚居区形成的以亲缘关系、地缘关系、族缘关系、信缘关系为基础形成的社会关系,是城镇回族“围坊而商”文化景观形成的社会资本。在八坊回族聚居区,以个体亲属网络构建的家庭和家族,以群体信仰认同为基础建立的哲麻提社群,形成了亲缘、地缘和信缘相互交织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成为八坊回族重要的社会资本。在八坊,他们有着自己所熟悉的生活环境,可以保持他们自己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他们熟悉的生计方式环境,可以保障他们不受语言障碍,文化教育程度不足,对大社会的了解不够等缺陷的困扰,以及生活习惯上的诸多不便的困扰,他们可以通过家庭成员,亲属关系和本民族同胞,得到有关就业机会和商业信息的第一手资料,可以利用宗教社群组织(哲麻提)和家庭、亲属、族群关系取得经济资助,周转资金,因此,社会资本使八坊回族商人(企业家)和居民双方互惠互利。在八坊,家庭、家族既是聚居区内民族文化延续传承的重要单位,也是一种生计延续的方式和劳动组织形式。八坊回族的每一个经营单位,每一个经营个体,都是家庭关系和亲属网络等社会资本的集合体,家庭作坊和家族企业成为八坊回族从事生产经营和资源配置的重要方式,家庭经济和家族经济的发展为“围坊而商”的文化景观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城镇回族聚居区“围坊而商”文化景观呈现出民族聚集区经济[⑨]运行机制。城镇回族聚居区“围坊而商”经济呈现出两个向度上的含义:在空间向度上,商业经营单位和族裔人口在地理空间分布上相对集中于聚居区;在社会向度上,回族经济商务活动已经深深嵌入到回族教坊社区的社会结构之中,并与教坊社区的各个社会层面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在城镇回族聚居区,民族性体现为一种共同的清真生活方式,城镇回族聚居区内生活的个体和家庭有着大致相同的日常生活需求和人际关系社交圈子,回族经营者通过家庭、亲属网和本民族其它社会机构,群体所拥有的文化共性促进回族聚居区的经济发展。城镇回族聚居区经济既反映出国家和区域间大经济循环的共性,又呈现出按自己规律运动的民族经济特性的二元经济结构,并由此形成了聚居区内部和外部贸易行业和市场。在城镇回族聚居区内,受保护的内部民族特色行业与外向型区域间贸易行业之间相互作用,反复呈现聚居区内部回族特色经济和外部区域贸易经济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这种关系对传统城镇回族“围坊而商”文化景观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围坊而商”的文化景观是城镇回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围寺而居”的传统社区为依托,根据所处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生态环境,利用回族特有的生活方式、生计方式和传统社会文化资源,通过本民族成员的合作互助及与其他民族的分工协作,因地制宜的从事以商业及民族特色经营为主的行业,以满足民族聚居区内部和周边各民族群众的生活需求和不同区域间能量交换需求,是一种既能体现国家与区域间大经济循环共性,又具有独特的回族社会经济特色的文化景观。

结语

中国传统城镇回族社会普遍存在着“围坊而商”的物质文化景观,“围寺而居”的传统社区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居住单位和社会文化生活单元,而且是一个商业经营单元,建立在传统社区基本需求和区域经济循环体系基础上的“围坊而商”的生计空间,嵌合在“围寺而居”的传统社会空间之中,这一社会经济文化空间是城镇回族社会生存和延续的基础,是城镇回族所处的地理和人文生态环境和其特有的社会、*治、经济、文化模式共同形塑的文化景观,城镇回族聚居区“围坊而商”的文化景观。体现了经济理性与*治环境、生态环境、文化模式、生活方式以及社会体系的紧密相联。

笔者通过临夏八坊回族“围坊而商”的个案研究过程中,认识到在对我国各民族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和民族传统文化景观研究中,要遵循整体和全面的视野,不能只从物质空间维度,不能“只见物不见人”,而要从生态空间维度、文化空间维度、经济空间维度、*治空间维度和社会空间维度相结合的整体视角去分析民族文化景观,也就是要以民族所处的人文地理生态环境、历史发展的*治环境、民族生计方式结构、民族文化心理模式、民族社会机制相结合,全面系统地对民族文化景观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进行整体性分析和研究,提出科学合理的规划和执行措施。同时,对民族文化景观保护与发展和研究阐释,要遵循人类学与民族学的整体观视野,对传统文化的各个组成要素都要进行全面整体的研究、保护和发展,而不是突出研究、保护和发展其中一个要素而忽视其他要素,这会破坏民族传统文化的整体面貌,破坏民族传统的历史与文化,从而使民族传统文化难以得到全面充分的研究、保护与发展。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注重传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工作,既要保护中华民族在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物质文化固态景观,又要充分保护中华民族在历史形成和发展中所延续下来的人文生态和生活方式的活态文化景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历史遗产的保护与开发,要突破我国以往旧的城镇化建设中只重经济建设不重*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及生态建设相结合的整体建设,突破“只见物不见人,只重现实不重传统”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思路,要充分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关于明确中国城市工作总体思路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以及*的十九大会议精神;彻底贯彻落实*和国家关于五位一体整体建设、五大发展理念、四个共同意识和两个共同建设的方针*策和实施要求,切实保护和利用好民族传统文化遗产资源,尤其要贯彻习近平主席提倡的“历史是一个城市的灵*”思想,保护好具有历史文化景观价值的遗产,并充分保护和利用好民族地区具有历史文化景观价值的遗产进行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为广大民族地区群众摆脱贫困面貌,谋求幸福美好生活和建设小康社会服务,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积极有效的贡献。

文末建议与希望:

要认真反思目前甘肃省临夏市“八坊十三巷”保护与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通过招商引资来开发八坊十三巷这一传统历史文化街区旅游业过程中,存在的重商业性开发,轻遗产保护的倾向性招商行为以及由此将产生和导致的问题。究其问题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源于在保护和开发规划指定过程中,对传统城镇回族“围坊而商”的这一历史文化街区所承载的整体意义和文化价值没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没有整体全面的理解,正确理解“围坊而商”这一传统历史文化景观的文化内涵,只见“坊”不见“人”,认为“围坊而商”就是“围着街坊从事商业贸易活动”,“围坊而商”就是“无商不活”,以致于在八坊十三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开发中,出现了通过外部招商引资来对八坊十三巷进行商业旅游开发,没有充分吸取以往我国有些地方在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重开发,轻保护以及“只见物不见人”的问题,没有充分认识到商业性旅游开发对传统历史文化街区的破坏和传统历史文化的破坏;另一方面,负责八坊十三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开发的相关部门和人员依然坚持旧有的“无商不活,无商不富”的商业性开发思路,不了解*和国家有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新思路、新理念和新精神,使得在八坊十三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开发中不能正确贯彻*的十九大精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思路和规划

甘肃省临夏市八坊十三巷保护与开发,要充分认识“围坊而商”的八坊十三巷历史文化街区,是八坊人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集社会、*治、经济、文化、生态诸要素为一体的文化景观,不能将“围坊而商”等同与围绕街坊从事商业开发和商业经营,不能在八坊十三巷的保护与开发中,依然延续以往以商业开发为主和无商不活以及“只见物不见人”的开发旧思路,通过向外招商引资的方式,鼓励外部公司进入八坊传统历史文化街区甚至家园进行开发,忽视了八坊人的传统生活方式就是原真性旅游文化资源,忽视了八坊商业过度性开发和整体性过剩的现实,忽视八坊传统“围寺而居、围坊而商”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性保护,忽视了八坊十三巷旅游开发应该以保护性为前提,忽视了八坊围寺而居的生活空间和围坊而商的生计空间相结合的的文化景观是八坊十三巷保护与开发持续健康发展之基础。

最后,笔者希望借此文发布,使得八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开发得以健康持续地进行。使得临夏市八坊十三巷保护与开发项目能够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正确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要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的指导思想。

[①]本文对“教坊”的界定,包括“围寺而居”的单一教坊和扩大式教坊(包括门宦所属的教坊和海乙制教坊)。八坊回族聚居区是一个上述多教坊形态并存的回族聚居区。

[②]参见良警宇《牛街:一个城市回民社区的形成与演变》,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束锡红、刘天明、刘光宁《西北回族社区现代化实践的新探索》,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白友涛,《盘根草—城市现代化背景下的回族社区》,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高永久《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化及社区研究》,民族出版社,2005;杨文炯《互动、调适与重构—西北城市回族社区及其文化变迁研究》,民族出版社,2007;[美]Dru.Glandey著,马海云、周传斌译、王建民校,《中国的族群认同:一个穆斯林少数民族的制造》,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MarisBoydGillette:BetweenMeccaandBeijing:ModernizationandComsumptionAmongurbanChineseMuslims,publishedbyStanfordUniversityPressin2000.

[③]周传斌、马雪峰博士通过对北京牛街社区的研究认为,城市回族寺坊社区有一个由四个部分构成的一个稳定的立体结构:即以“围寺而居”的地理—居住结构为地基,在其上竖立起由宗教—教育结构、经济—职业结构和家系—婚姻结构组成的三位一体式的立体结构。(参见《都市回族社会结构的范式问题探讨——以北京回族社区的结构变迁为例》,回族研究,2004年第3期)。杨文炯博士通过对西安、兰州、西宁、银川、乌鲁木齐、临夏等城镇回族社区的田野调查和研究,认为城市回族社区(Jamaat)有一个典型的五维一体社会结构,即围寺而居的地缘结构、经堂教育结构、族内-教内婚姻结构、特色经济行业结构、寺坊自我管理结构,以清真寺(M)为核心,以共同的信仰与族群认同为基础,从而形成了互惠互补五维一体的传统的Jamaat社区结构。(参见杨文炯《互动、调适与重构—西北城市回族社区及其文化变迁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306-309)笔者根据在甘肃临夏八坊回族聚居区的田野调查和研究,认为城镇传统回族社区存在一个由物质形态结构和精神社区结构相结合的二元一体社会结构,物质形态结构建立在“围寺而居”的地理居住结构基础之上,是一个显型结构,精神社区结构建立在“围寺而信”的社会文化心理结构基础之上,是一个隐型结构,这两个结构互为表里,形成了城镇回族社会二元一体的社会结构,而Jamaat是一个基于共同的信仰关系基础上建立的“围寺而聚”的社群组织形式。(参见笔者拙作《临夏八坊:一个传统与现代回族社区的建构》,民族出版社,2012)笔者的这一观点还有待与三位老师和回族学界的进一步商榷。

[④]调查采取了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的方法,对八坊回族商业进行了详细的田野调查,先后访谈120多位从事各种经营的八坊回族个体商户、各类从业人员以及回族学者和群众,记写访谈记录和田野日记6万多字,录制访谈录音30多个,影像片段20多段,照片1000多张。

[⑤]拱北主要指虎菲耶、嘎迪忍耶、哲赫忍耶等学派的门宦始传人墓庐,是门宦穆斯林教徒举行宗教活动的中心。八坊地区是中国伊斯兰教门宦的重要发源地,有大小拱北20多个,每年都要举行各种宗教仪式和活动。

[⑥]学董是教坊的教民们推举出来的,专门管理清真寺财务以及教坊内宗教事务的人。学董必须是由教坊内回族群众选举产生,一般由德高望众者担任,他有权召集教坊的群众会议,商议选聘阿訇,从事宗教祭典活动,修葺清真寺等其它重要事务,并具体负责掌管财务,学董,一般是没有报酬的。

[⑦]费孝通《临夏行》,《瞭望》1987年第23期

[⑧]良警宇《牛街:一个城市回族社区的变迁》,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4页

[⑨]参见周敏《唐人街-深居社会经济潜质的华人社区》,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周敏,蔡国萱《美国华文媒体的发展及其对华人社区的影响》,《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5期。

图文编辑:子夏

文中图片除了特殊标明外均由笔者在田野调查中拍摄

作者简介:

王平,男,甘肃临夏人,民族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为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人类学与民族学系教师。中国回族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宗教学会会员,黑龙江哈尔滨回族研究会顾问,《龙江回族》学术顾问。1989年毕业于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199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获经济学学士学位。2006年考入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攻读民族学博士,2009获得法学博士学位。2009年7月进入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人类学与民族系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曾经获得2013年度厦门大学科研教学奖、2014年度福建省青年高层次人才称号。2013-2014年度获得福建省博士后和青年高层次人才访学研修计划资助,于2014年赴台湾*治大学进行学术访问。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学与人类学。曾经在《民族研究》、《世界宗教研究》、《中国民族学》、《民族教育研究》、《回族研究》、《青海民族研究》《北方民族大学学报》、《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兰州学刊》等国内权威期刊和CSSCI期刊等各类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CSSCI期刊文章18篇,包括《民族研究》4篇,《世界宗教研究》3篇,《民族研究》2014年第1期发文“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的路径与模式探究”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公开出版的著作论文集论文6篇。博士论文专著《临夏八坊:一个传统与现代回族社区的建构》曾获得兰州大学优秀博士论文,曾经推荐参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并被中国民族宗教网列为推荐书目。参与编著《饮食人类学》、《临夏回族史话》、《八坊印记》等著作,曾经参与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重点课题、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011年9月组织领导厦门大学人类学调查组主持参与了联合国人与生物圈陕西牛背梁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专项调查,被邀请为《人与生物圈》特约编辑,组织编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与生物圈委员会《人与生物圈》杂志牛背梁专刊(2012年第1期),此项目以顺利通过联合国验收,陕西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已加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曾参与了“临夏八坊十三巷”规划与建设,并对2018年“临夏市创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实施方案”提出了修改和指导建议。

基本信息·出版社:民族出版社;第1版(2012年2月1日)

·丛书名:西北少数民族学术研究文库

·平装:314页

·语种:简体中文

·开本:16

·ISBN:7105120304,9787105120307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历史上最深远且无可避免的一场社会变革,这场变革终究会波及到与业已拥有现代化各种模式的国家有所接触的一切民族。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已使中国社会进入一个不可逆转的现代化进程中,也使西北传统同族社区处于现代化的有力影响下,以现代化为主导的社会变迁已成为传统回族社区变迁的主要内容,现代化进程打破了回族传统社区结构模式的既有格局,使之面临着一种传统与现代间的两难抉择。西北传统回族社区如何发展,是在固守传统中逐渐衰落,还是在寻求适应中实现发展,这是西北传统回族社区正在面对的问题。面对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西北传统回族社区分化与重新整合已势在必行,研究如何使传统的回族社区在国家和回族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实现有效整合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书以具有悠久历史和传统浓郁回族伊斯兰文化特色的临夏八坊回族社区为视点,运用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对八坊回族社区进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通过阐释历史上八坊传统回族社区建构、解构与重构的发展历程,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传统社区在与国家、多元文化族群互动与调适中的形成、发展与变迁过程。通过研究传统宗教文化认同下的教坊社区结构的变迁,现代国家认同下的居民社区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在制度、功能和认同整合基础上形成的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二元一体社区结构,来揭示作为大传统的国家社会发展和小传统的回族社区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教育作为民族文化传承和民族社会发展的重要机制,在同族社区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研究八坊回族传统民族教育和现代学校教育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以及民族传统教育为适应民族文化传承和现代社会发展所作的改革和创新,来寻求传统回族社区在文化自觉和主动适应中走向现代化的路径。社区经济是社区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论文分析了社区在历史发展和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过程中形成的“依坊而商,围坊而市”的内部和外部市场相结合的民族聚居区经济,以及族际互动交流、民族传统文化和现代市场经济在社区经济结构形成中的作用。仪式和语言是民族文化的符码和载体,通过对社区宗教仪式和方言的参与观察与分析解读,揭示民族文化在社区建构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对社区经济文化网络的分析,阐释族群内与族际间的交流与互动。文末还对社区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和实现途径进行了分析和思考。沟通理解和寻求适应在回族社区迈向现代化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因而,通过理论研究唤起并促进传统与现代、不同民族之间,民族与国家间的沟通和理解,寻求传统与现代化,传统回族社区与现代国家社会相互适应的发展之路,是传统回族社区迈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变迁与适应——八坊回族社区的历程第一节八坊人文地理生态环境第二节八坊回族社区形成及变迁历程第三节互动与调适中的八坊回族传统社区建构第三章“教坊”与“社区”——传统和现代间的社区结构第一节民族文化认同下的传统教坊社区结构第二节现代国家体系中的居民社区结构第三节认同与互动中的社区二元一体结构第四章文化传承与适应发展——传统与现代间的教育第一节现代教育与适应发展第二节文化自觉与适应传承——传统经堂教育的适应性改革第三节适应性创新与教育方式的多元选择第四节传统与现代间的教育——八坊回族业余教育第五章文化与市场间生计——八坊回族的经济生活第一节八坊回族经济的发展历史第二节八坊回族的生计方式第三节围坊而商的民族聚居区经济第六章仪式与语言——交流与互动中的文化与认同表达第一节八坊回族仪式中的互动与认同表达——临夏八坊回族穆斯林圣纪仪式的田野考察第二节互动交流与认同表达的符号——八坊话第七章网络中的社区第一节商业流通网络中的社区第二节民族文化网络中的社区第八章传承、适应与发展——社区传统与现代化第一节徘徊在传统与现代间的八坊回族社区第二节传承、适应与发展——社区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必然选择参考书目后记

特此说明:

整理过程中难免有所疏漏,欢迎读者指正。

本平台推荐文章或著作和图片版权归作者和原单位及原发表期刊或出版社所有

本平台转发文章只供学习阅读用,如需学术引用请查阅原文发表期刊或著作。

应用人类学之夏是一个以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人类学与民族学平台。希望通过这一平台探索和实践人类学与民族学教学与科研之间的有效互动。并为人类学与民族学的应用研究和应用实践服务,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类学与民族学尽一点我们小小的奉献。

约稿事宜:知识的传播与分享是实现知识价值的有效途径,也是知识时代的一种有效的社会行为。小夏努力使人类学与民族学知识和成果得以传播,呈现其应有的应用价值和学术价值,而不是仅作为束之高阁的学术成果。推广知识性社会公益行为是本平台的努力方向之一。小夏需要各位人类学与民族学学者、学生和广大人类学与民族学爱好者的支持和关心,我们期待着您的来稿,将您的成果分享给大家。投稿以及对本平台的意见和建议请寄yyrlxzx

163.com,投稿请用word版本,若已发表,请注明发表期刊和年份期数。若是原创,敬请注明,我们将在平台上标注原创!再次感谢大家对小夏的关心和支持!

特此告知:由于我们没有任何的资金支持,全凭课程老师和同学们的无偿劳动和无私奉献运营着我们的公益性平台,所以我们的平台发文没有稿费。谢谢大家的无私支持和关爱!同时也感谢我们无偿劳动的可亲可敬的课程同学们的无私奉献!

应用人类学之夏微信订阅号:appyyrlxzx

投稿邮箱:yyrlxzx

163.com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王平城镇回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