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一路奔波劳碌。不过,途中一位清纯美女甜甜的问候,却如一泓清泉,洗去了一身的疲惫。
我坐在餐桌前梳理采访笔记时,她主动上来问好,笑道:“何老师,您还记得我了吗?”
“您是?”我愕然。
“八年多前曾经和您一道采访砀山县支教老师查文红的。您可能不记得我了。那一次,我从您身上学到了许多。”
记忆一下拉回到八年前。哦,有印象了。
当时是省委宣传部组织的一次集中采访,报道我省重大先进典型查文红老师。由于来的媒体很多,大家提问大同小异,而我偏喜欢做独家新闻。
于是,每当人群散去,我便再一次找到查文红老师,和她单独细聊。
不经意间,我发现身后紧紧跟着一位清纯小美女,样子大约像现在的女明星*。
这之后,我到哪,她就默默地跟到哪,在一旁认真听,认真记,不时还探头看看我的采访本上记了啥。
那时,我一门心思扑在采访上,没有多顾及她。只是采访结束后有点疑惑,这位小美女所为何来啊?
八年后的今天,她才道出原委,当时是想跟着我偷学点“武功”。嘻嘻!
“您采访查文红的通讯我看了,对我影响挺大的,改变了我的文风。”这样的高度评价,让我受之有愧。
今天,《土掉渣新闻讲坛》进入第三讲——如何写独家。
有一天,如果你采访中,身后突然尾随了一位小美女(或小帅哥),说明你……………………
哈哈,说得我自己都脸红。
下面,分享一下我几年前采访的查文红的通讯报道。各位“土记者”看完要写读后感哦!
打开课本,看文章——
查文红:真情播洒“金色阳光”(上
(安徽日报2010年3月23日头版头条)
一位上海普通退休女工,悄然离开繁华都市,只身来到砀山县曹庄镇义务支教,12年来分文不取,用爱哺育每一个学生,她就是被当地百姓称为“金色阳光”的查文红。
2009年下半年,查文红因长期操劳过度,突发重病,经极力救治才挽回生命。今年大年初八,身体刚有起色的查文红又匆匆回到了日思夜想的魏庙学校。依然一身旧袄,周遭又围满了一群又唱又跳,充满阳光的孩子……12年来,查文红这位“全国师德标兵”,从来都没有变。
真情,润物无声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做老师,就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甚至超过自己的孩子去爱。”
——查文红
查老师的宿舍,简单而温馨,墙上贴满了学生制作的祝福卡,床头的一幅画写着:“老师,能做您的学生是我们永远的幸福。”
2月28日,查文红屋外小院里,进来一拨又一拨学生,有的拿着烟花,有的手捧“萝卜灯”,他们是来陪查老师过2010年元宵节的。“连续12个中秋、元宵节,我都是在魏庙学校和孩子们度过的。”查文红幸福地笑着说。
“那一年,梨花白,有一位好老师,离开大上海……”学生们围着“查妈妈”,轻声唱起他们自己编的歌:“查老师,您把我们爱;查妈妈,我们也爱您……”唱着唱着,孩子们哭了,查文红也热泪盈眶。
去年,一场大病突然袭向查文红,让孩子们差点失去“查妈妈”。当时,查文红小脑大面积梗塞,每天剧烈眩晕和呕吐,无情的病危通知单已送到床头……在一片昏沉中,查文红脑海翻滚的是魏庙,是义务支教的4000多个日夜,是与孩子们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我要回学校,回到孩子们身边,我要好起来!”这是查文红的内心的呐喊。爱,变成强大的意志力。三个月后,查文红重新站了起来,连医生们都叹为奇迹。
1998年,提前退休的上海女工查文红第一次踏上砀山县曹庄镇,在魏庙学校做了一名不拿工资的“编外老师”。刚来时,水土不服的查文红满嘴生疮,浑身发肿起水泡,衣服一脱就撕下一块皮。倔强的她硬是咬牙挺了下来。
更大的考验在后面。上课第一天,学生都漠然地看着她,不断来家长把孩子接走,直到一个不剩。“你是上海来的,家长认为你呆不了几天,不信任你。”校长这样回答满脸委屈的查文红。
经校长动员,学生重回教室。下课时,有学生问:“老师,后晌来不?”查老师傻了。学生哄堂大笑:“连后晌都不知道,还教我们?”查文红十分尴尬,去问校长:“‘后晌’到底是什么?”校长说:“这是方言,下午的意思。你不懂土话,学生和家长就不接受你。”“我教书不拿一分钱,没想到……”查文红激动了,但很快平息下来,“爱,唯有用爱来改变这一切。”
查文红的第一届学生*芹清楚地记得,自那以后,查文红刻苦学习当地方言。上课时,她总是先用普通话讲,学生不明白,再“翻译”成方言。她还常把课文编成儿歌和故事。渐渐地,学生们都喜欢她了。
期末考试,全班的语文成绩平均91.87分,全镇第一,而此前平均分只有16分。家长们都买来鞭炮到学校放。
“卖苹果”的故事更是让魏庙人记忆犹新。几年前,女学生李荷燕因家里上万斤苹果滞销,穷得揭不开锅,只得远赴浙江做工。查文红急得直掉泪,把全镇23所中小学的校长请到镇*府,恳求他们推销苹果。“我们是教师,应该为救一个学生想尽办法。”说完,查文红给每位校长三鞠躬。很快,苹果卖完了,小荷燕又回到了课堂上。
文明,点亮心灯
“我要一点一滴地向学生灌输文明,开阔他们的视野,让更多的孩子用知识改变命运。”
——查文红
在魏庙学校四天里,记者每天都被孩子们的热情所感染。初次见面,孩子们主动说:“叔叔好”“阿姨好。”记者离开时,孩子们热情地挥手道别。学生们对老师更是尊敬有加,见到老师鞠躬九十度,放学时,学生们会列队送老师先出校门。
走在孩子们中间,查老师总不忘说那几句招牌式的话:“知识改变命运。孩子,老师祝福你。”“知识就是力量。孩子,老师相信你。”
初到魏庙,学生们的不良卫生习惯曾让查文红忧心。“他们很少洗脸、洗手、梳头。”
有一次,查文红教育学生“爱洗手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可学生的一句话让她哑然,“我家没有盆,怎么洗呀?”查老师当时就跑出去一下买了几十个盆、几十条毛巾,班上学生人手一份。她告诉孩子们:“知识是圣洁的、光明的,只有干干净净的手、干干净净的心灵,才能接受人世间最美好的知识。”两年下来,她的学生全都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
学生谢聪回忆起查老师教孩子们文明礼仪时的情景。“她一字一顿地教我们说‘谢谢’、‘对不起’,还给我们示范,打呵欠一定要用一只手捂住嘴。”然而,学生在班里受到的文明洗礼却在现实中“不堪一击”。学生们在村里说文明用语,常常成为乡亲们的笑料。一些乡亲对查文红说:“查老师,别教孩子们这些了,咱这不兴这个。”查老师没有理会。“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每天都在与传统陋习,与一些家长争夺对孩子的精神‘控制’,希望用文明礼仪来洗礼他们。”最终,她占了上风。文明不仅改变了学生,也影响了家长。
“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艺术,农村孩子更需要艺术。”查老师在为学校募捐的过程中,曾特地向一家企业“讨”了一架钢琴。“农村学校要钢琴干啥?”有人不解。查老师回答:“我们不一定要让孩子会弹钢琴,可一定要让他们知道,世上有钢琴这样的西洋乐器,知道钢琴发出何种美妙声音,之后再了解肖邦,了解圆舞曲,慢慢进入艺术的殿堂。”
在偏远乡村,孩子们精神的贫乏、理想的缺失更是深深刺痛着查文红。
“你们长大了做什么?”查老师曾问班上的孩子们。“挣钱买牛,造房子。”“造房子干什么呢?”“娶媳妇,生娃。”“再以后呢?”“我让我的娃再造房子,再买牛。”
难道这就是孩子们的追求,这就是他们的志向?查文红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她在黑板上重重写下“理想”两个字,对孩子们说:“你们知道北京、上海吗,那里的美丽和现代化都是靠知识建造起来的。所以你们一定要有远大的理想,好好学习文化知识,长大以后把家乡建设得像北京、上海一样美。”
为了让孩子们对“理想”有直观的认识,查老师每年假期都会带孩子们去上海,在她家吃住。“要让孩子们认识外面精彩的世界,睁大眼睛直面城市文明,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他们的亲身感受也会传递给同学、家人和更多的乡亲。”
上海,宏伟的东方明珠电视塔下,查文红和几个学生边走边谈。有趣的是,这个地道的上海人讲着侉侉的砀山话,这一群地道的砀山孩子说着标准的普通话。老少之间,情意融融。就在这里,城市文明一点一滴渗透到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
“以前,农村的女孩子早早辍学,嫁人生娃,稀里糊涂过一生。查老师总是一再鼓励我们,只要好好学习,命运可以掌握在自己手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不出去闯荡一番就虚度人生了。班里的女生受她影响很深,不管是继续上学还是出门打工,没有谁会草草结婚。”查老师的第一届学生*芹说。已在上海打工三年的她,工作之余不忘上网自学英语、日语,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
用理想、艺术熏陶孩子们的同时,查老师也让他们体悟“高尚”。“这些孩子长大后也许不会都考上大学,成为科学家,但最起码他们都要懂得尊重别人,关心别人,懂得要对社会有所付出。”查老师说。在她的教育下,如今魏庙的每个学生都知道一句名言:“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奉献,超越本职
“穷乡村的孩子也应当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献爱心的行列,用我们的手共同改变乡村教育。”
——查文红
走进魏庙学校,呈现眼前的是一座花园式的校园,三幢教学楼,一座综合楼,雕塑、假山、湖心亭,赏心悦目;图书室、电脑室、实验室,一应俱全。这个当年建在破庙上的学校,如今成为宿州市最好的九年一贯制农村示范学校。乡亲们说,没有查老师12年的募捐,就没有学校的今天。
查文红初到魏庙,校舍十分陈旧,学生们只能借着烛火看书。2001年春季的一天,一名正在听课的学生被房梁落下的砖砸破了头。这件事,让查文红痛下决心改变学校办学条件。为筹款,她成了一名“社会活动家”,不时往返皖沪两地,奔波呼吁。
“她早上做一顿米饭,连吃几天,有时就将青菜和在里面烧,以增加营养。她这样节衣缩食,为的是攒钱建学校。”魏庙学校老师曹华回忆说。因操劳过度,她大把落发。
2001年5月,查文红在魏庙学校举办了一场“捐建新校舍仪式”,但就在仪式前一天,查文红收到急电:她唯一的女儿病危。“如果我走了,募捐也就泡汤了。”查文红狠狠心,决定参加完仪式再回上海。次日,查文红最先登台,捐出了1400元。随后,她朝台下深鞠一躬,向众人道别,“我必须离开了,因为,我的女儿现在生死未卜……学校的事,拜托大家了。”许多人都哭了。原先围在外面看热闹的乡亲也纷纷回家取钱,你一元,他两元地捐款……
查文红回上海陪了几天女儿,又匆匆回到了学校。
在查文红的感召下,社会各界捐建魏庙学校热情高涨,一年便聚集善款100多万元。1000多平方米的小学教学楼落成了,查文红又思忖着创建九年一贯制学校,她提出“改造魏庙中学部危房”的请求,得到有关领导和部门的大力支持。2004年4月,2000多平方米的中学教学楼拔地而起。2005年,一家银行向学校捐赠了一辆接送学生的校车,为办入户手续,查文红自掏5000多元支付了车辆购置税。
“振兴教育,任重道远,她这个弱女子竟用自己羸弱的肩膀一力承担。十几年筚路蓝缕,她的梦想终成现实。”宿州市一位教育界人士激动地说。
大爱,胜于亲情
“我只有一个孩子,魏庙却有一群孩子,更需要人关爱。一个和一群,我的心如何分配?”
——查文红
查老师深爱着魏庙的孩子们,孩子们也深深依恋着她。每当下雪,总有学生悄悄帮她扫出从宿舍到教室的一条路;每当雷声隆隆,总有学生给她打来安慰电话……
1999年春节前的一天下午,准备回上海过年的查文红,走进教室上最后一节课。
一个叫丁丽的女生怯怯地问:“老师,您要走了么?”
“是的,快过年了,老师要回家了。”
“不走,行吗?”
“不行啊,老师家有个小姐姐,她想妈妈了。”
“老师,你留下来过年,我给你送饺子。”“我用压岁钱给你买泡泡糖。”孩子们用他们认为最好的东西哄老师留下。
查老师红着眼圈,默然无语。丁丽哭着说:“既然老师真要走,那您亲我一下好吗?”查老师亲了她一下,没想到全班另外46个孩子都哭着站起来,“老师,您也亲我一下吧!”查老师一个个地亲过去,孩子们的眼泪混着鼻涕,和查老师的眼泪流在一起。
47个吻,用了整整一节课。其他班的孩子过来看,也跟着哭了。“那哭声至今还在我心中回荡,一辈子也忘不了。”回去后,查文红人在上海,心在魏庙,春节刚过,她又踏上去砀山的路。
回校后,为方便家访,腿有残疾的查老师买了辆自行车学着骑,免不了要常常摔伤,学生们于是就自发组织起来帮查老师学车。那是多么感人的情景啊!几十个学生围着查老师沿路保护,人群随着查老师东倒西歪的身影,一会朝东一会朝西,“老师,加油……”融融的情意,银铃般的笑声,至今还留在魏庙师生的记忆中。
魏庙成了查文红真正的家,而远在上海的家,仿佛被她“遗忘”了。哥哥去世,女儿结婚、开刀,外孙降生……她都因为照顾魏庙的孩子而顾不上回去。
这么多年,总是有人问查文红:为什么抛家别女从上海到砀山?她说:“没有什么,我就是想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我在最需要的地方,做了我认为最有价值的事,知足了。”
人生在奉献中升华
本报评论员
(安徽日报2010年3月23日头版)
一个查文红,感动了安徽、上海两地人,也感动了中国。
让人感动的,是她博大的爱。查文红总是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一个好的教育工作者首先是个有爱心的人。她把博大的爱献给了非亲非故的乡村孩子,像母亲一样全心全意爱着他们,即便在病危之际,牵挂的也还是学生,“遗忘”的总是家人。她牺牲的是小爱,成全的是大爱。12年,就是4000多个与亲人分离的日子,12年的坚持,令人肃然起敬。
让人感动的,是她执着的情。从繁华都市到偏僻乡村支教,绝不是想象中那么浪漫,其中要克服的困难殊难想象。查文红以顽强的毅力,克服水土不服、语言不通、习俗不同等诸多困难坚持了下来,即便是最严重的疾患也未曾动摇她的信念和选择。人人都有美丽的梦,而能抛开一切现实生活的计较,把梦想付诸实践的人却并不多。查文红原本是一个平凡的人,但她勇于自我挑战,不甘庸碌生活,让美丽的梦想在现实的土壤中开花结果。她在改变一群乡村孩子命运的同时,也在改写着自己的命运。她把振兴乡村教育的理想与实践做了完美的对接。
让人感动的,是她的无私奉献。查文红是一名不在学校编制、没有教师职称、不领分文报酬的“编外乡村女教师”,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员。她一身坦坦荡荡,一心无欲无求,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入*时的庄严承诺。在她身上,显示了崇高的人格力量,显示了共产*员的无私情怀;在她身上,我们看到绵延几千年的道德光芒依然那么璀璨。
人生在奉献中升华,生命因付出而美丽。查文红常说,助人为乐自得其乐。这种为国分忧、为民解愁的情怀,正激励着更多的“查文红”投入到义务支教的大*中。向查文红学习,就要大力推进教育改革,加大教育投入,让更多的农村孩子公平享有教育资源,帮助更多像查文红一样默默奉献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让社会的公平正义,比太阳还有光辉。
查文红:真情播洒“金色阳光”(下)
(安徽日报3月24日头版)
用知识改变命运,用文明点亮心灯。12年来,查文红以自己辛勤的汗水,浇开山村里一朵朵美丽的花。
12年的坚守谈何容易。她有一千个理由可以立即抽身而去,但只需一个理由就能让她留下,那就是查文红所说的“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对我最真挚的爱”。
三去三留,情系乡村
“为什么我会有12年的坚守?因为这里的学生给了我无比珍贵的爱,这里的乡亲对我恩重如山。感谢他们,永远感谢他们。”
——查文红
放弃大都市的繁华与舒适,来偏远乡村支教12年,查文红真的从来就没有动摇过?查文红坦言,她的内心曾经也有苦闷和彷徨。“这12年中,我有三次真的想放弃,然而,一次次走,又一次次回来。我放不下这里的孩子,放不下这里的一切。”
初来魏庙,“水土不服”无时不折磨着查文红,在一天的日记中,她甚至一连写下了三个“想念青菜”。夜深人静时,想家的感觉、莫名的孤独更是一阵阵袭上心头。
支教两个月,捧着一颗心来的查老师赢得了乡亲们的爱戴,但此时的她已在悄悄收拾行囊了。“教完这个学期就回去吧。”她这样想。
这天晚上,突然停电。查老师叹息着放下正在批改的作业,躺在床上一边等着来电,一边想着上海的家人。这时,窗外传来一阵杂乱的脚步声,忽而又消失了。“会不会是小偷?”她抄起棍子,闪到门边,心提到了嗓子眼。这时她才看清,三个小学生正举着一支红红的蜡烛站在门口。孩子们说:“刚才停电了,我们担心老师一个人害怕,就点了蜡烛过来给您照明。因为不知道您睡了没有,所以我们在窗下听了一会儿。”查文红接过红烛,一把将孩子们揽在怀里,“谢谢你们,老师谢谢你们了。”回到屋里,查老师心绪翻滚,“多懂事的孩子啊,离开他们,舍得吗?”
清晨开门,两双农家手纳的新棉鞋静静地靠在门边,下面还压着一张字条:“没有什么感谢老师的,只有这两双鞋。”这是谁呀?哦,想起来了,蒋亚国的妈妈要为她做鞋,曾被她谢绝过。事后,她了解到,原来,蒋妈妈偷偷跟在查文红后面丈量脚印长短,做好鞋后又悄悄放到了她的门口。
查老师门口“从天而降”的东西岂止这些。几百只鸡蛋、一捆捆从城里买来的青菜,都曾一夜之间冒出来……还有黑压压的人群,一大早,十几名乡亲们说什么都要把孩子“转”到她班上,不答应就下跪。
查文红的事迹广为传播后,上海一家私立学校校长慕名赶到魏庙,想高薪聘请查老师。得知消息的数百名乡亲把来人堵在屋内,“你要是把查老师带走,俺们全村人绝不答应!”
第一年放寒假前,校长怕查文红临近春节挤不上火车,安排她提前一周离校返沪。不料消息传走了样,当天下午,几十名老百姓赶到学校质问校长,“这么好的老师,不要咱一分钱工资,为什么要撵她走?”校长急忙解释,才消除了误会。
魏庙学校的留守孩子很多,爸爸妈妈外出打工,孩子们都不掉泪,可查老师一提要短暂离开,孩子们都哭声震天。查老师每次都会安慰说,“老师过几天就回来,永远都不会走。”
2001年,当女儿重病一次次“哀求母亲回家”时,查文红的心碎了。那毕竟是自己唯一的女儿啊。为保腹中胎儿,女儿不施麻醉开刀,疼痛难忍,只想握一握妈妈的手,可查文红却因为学校募捐而耽误归期。查文红回上海后流着泪向女儿保证,再也不回魏庙了,从此和家人过“正常生活”。
知道查文红女儿重病的情况后,砀山县委、县*府委派魏庙学校领导,带着几千元钱,专程赴上海看望,但查文红和女儿坚决不收钱,校领导急得哭出声来,“你们无论如何要收下,这是我县人民的一片心意啊。”
钱最终退回去了,查文红的心也跟着飞回了魏庙。她回想起离校前的那一幕幕。“班里47个学生得知我要离开,每人给我写了封信,信上只一两句话,‘老师,你是我们的亲妈妈。’‘老师要走了,我很南(难)过。’学校的杜老师还用红毛线把这47封信扎起来,让我带回上海作纪念。我走那天,上百个孩子哭着喊着跟在车后跑,有一个学生家长80多岁了也跟着跑,连鞋都跑掉了,累得跪在地上……”
孩子们和乡亲们的真情让查文红难以割舍,她对女儿食言了,待女儿身体稍有康复,再次悄然回到了魏庙。
2009年10月,查文红因病情危急被转入上海市华东医院,确诊为“小脑大面积梗塞”。病危通知书下来的那一刻,她以为这一次真的再也不能回魏庙了。然而,魏庙的孩子们那甜甜的声音又响起在她耳边。
“老师,我们想你。你要坚强,你要早点好起来啊。”孩子们排队到乡村小店里打公用电话,流着泪和查老师通话。“那一刻,我在想,为了我的学生,我一定要好起来,一定要回到她们身边。”查老师说。11月12日,砀山县下大雪,魏庙学校的学生们打电话告诉查老师,她的院子里覆盖了一层层厚厚的雪,只是院里的积雪上没有老师的脚印……听了孩子这番话,查文红又流泪了。
在砀山,查文红的手机号是公开的,那段时间,社会各界认识她的和不认识她的,纷纷打电话、发短信向她表示慰问,让她无时无刻不感受到来自砀山的温暖。许多安徽网民在网上留言,为她祈祷、祝福。这些深深的关爱给予她战胜疾病的巨大力量。
“砀山的人民虽然不会说什么动听的话,但他们都用朴实的行动关心着我,相比之下,我觉得我并没有为砀山做什么,受之有愧。”去年12月8日,查老师给魏庙学校赵校长发了条短信,表达了想早日出院,回到孩子们中间的愿望。短信很有几分诗意:“铁床铁窗铁吊杆,卧在病床望西边,魏庙的人儿多么快乐,何时重返我的小院?月儿弯弯照我心,倾的都是心中的泪,天地乾坤会作证,四千日夜岂儿戏?唯盼早日回小院。”
今年农历大年初八,当病愈返校的查老师走进校门时,孩子们如潮水般涌来,闻讯赶到的乡亲们也围了上来,紧紧握住查老师的手。
仁心厚德,可为明镜
“她的每一段故事都张扬着道德的大旗,耸立起人格的丰碑。”
———查文红获“精神文明建设特别贡献奖”颁奖词
查文红的宿舍里,堆满了寄自全国各地的信件,信中无不表达了对查老师的敬佩和他们心灵受到的洗礼。以下是几封信的摘录———
“咱们同属下岗工人。我下岗后,虽然也想自强不息,但心里常会空落落的。你的事迹使我领悟了奉献的人生价值。”
———一位下岗女工
“在你的事迹面前,作为教师的我感到了光荣,也比出了差距。你是我们这个职业的标杆。”
———一位小学老师
“你这样慷慨无私,而我们贪得无厌,在你的精神面前,我们的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某监狱服刑人员
“查老师是一根蜡烛,更是一面镜子!”在魏庙学校和砀山县曹庄镇,“看看人家查老师”是一句常挂在人们嘴边的“流行语”。
顺着坑坑洼洼的乡间小道,用残疾的腿骑车挨户做家访,是查文红每天的“必修课”。在她的带动下,曹庄镇的老师家访成为习惯。“查老师的腿那么不方便都做到了,我们怎么好意思……”老师们说。
查文红出名后,一些贵族学校高薪请她去做“名誉校长”;上海一家游乐公司,承诺查老师只要和他们合作保证两三年就能发财……对于这些,查文红只是一笑了之。魏庙学校过去师资流失严重,可查老师来了之后,这个学校多年没有一位老师因嫌报酬少而离开,“瞧,查老师一分钱工资不拿还那么认真,咱拿工资的怎么好意思……”
曹庄镇井少地多,村民有时会为灌溉用井发生争执甚至械斗。一次,查文红得知两家人为谁先用井的事眼看要动手,急忙赶到现场,已操起扁担锄头的两家人都不好意思地扔掉了手中的“家伙”,“看看人家查老师,我们还有什么争的呢。”
下岗女工陈桂芬感慨:“查老师把心交给了人民,把爱交给了学生,而我们一些下岗职工,思想还没有转变过来,苦的累的工作不愿干,其实这和查老师相比又算得了什么。”
“查文红的精神感染了无数人,也为我照亮了心灯。”上海市盛桥中学退休高级教师高葆森说。今年元宵节前,这位74岁的老人,一路颠簸来到安徽凤阳县龙坝中学,开始了为期3年的支教生涯。
淡看荣誉,情怀依旧
“我只不过是做了我该做的事、爱做的事。可社会给我的太多太多。”
———查文红
无法想象,一位普通的下岗女工住院,竟牵动了皖沪两地,送来的鲜花从病房一直摆到走廊;因为探望者实在太多,护士不得不在病房门上贴出“谢绝探访”的纸条……
连查文红自己也没有想到,她的病竟会受到那么多人的关注。
查文红的“娘家”上海早已视她为上海人的楷模。“我只希望自己能活得有点价值,能为别人做点什么。”如今,查文红的日记摘选在上海的地铁车厢里,以大字号展现在人们眼前。以她的身影绘就的宣传灯箱则安放在地铁车站。查文红也成了许多企事业单位追逐的明星人物,人们争着邀请她到自己的单位作报告,排队去魏庙学校参观学习。就连跟查文红同住上海普陀区的全国劳动模范徐虎也真诚地表示,自己该向查老师学习,“查老师执教环境比我差,我再辛苦,毕竟在城市。”在安徽,学习查文红精神的热潮更是从来没有停息过。
查文红在魏庙执教期间,安徽省、宿州市、砀山县的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同志,多次到学校看望慰问查文红老师。查老师在上海住院期间,省教育厅程艺厅长发短信给病中的查文红,“祝您身体健康!感谢您为安徽教育所做的巨大贡献,孩子们是忘不了您的,百姓们是忘不了您的!”宿州市各个方面还多次专程前往上海慰问,在此前后,宿州在全市再次掀起了向查文红同志学习的热潮。在查文红住院期间,安徽省、宿州市、砀山县共带去15万多元用于查文红治病。砀山县各界自发捐款一天就达到5万多元。
为表彰查文红的先进事迹,安徽省授予她安徽省劳动模范、安徽省希望工程园丁奖、安徽省师德标兵、安徽省优秀共产*员、安徽省模范教师等近30个荣誉称号。为弘扬查文红精神,安徽的文艺工作者创作了以她为原型的音乐剧《爱心如虹》,2002年起巡回演出,引起强烈反响。
对于这一切,查文红淡然处之。“我只不过是做了我该做的事、爱做的事。可社会给我的太多太多。”
记者无意中翻开了查文红的一页日记,上面有这样一句:“与其浪费生命,还不如去做有意义的事。这辈子不想发财,更不奢望荣华富贵,只想活得有点意义,有点价值,自己对得起自己,也能为别人干点什么,如此而已。”
她总是那样平凡、温暖,就像初春的一缕金色阳光。
·记者手记·
至爱至真查老师
(安徽日报2010年3月24日头版)
春节前,记者赴上海采访查文红,不料先吃了一个闭门羹。这是怎么回事呢?
2月4日,4名学生从砀山赶到上海看望大病初愈的查老师。不料正赶上查老师的一位亲人出殡,孩子们一商量,决定先不打扰老师,等上一天,于是在电话里告诉查老师:火车2月5日一早到!一个家长无意间透露了孩子到了上海的消息,查老师立刻打电话给其中一个孩子核实,得到的回答仍然是人还没到。查老师生气了。
2月5日一早,记者与4个孩子站在查老师家门外,查老师在家,可一声声扣门就是没人应。当房门最终打开,腮边挂着泪水的查文红,一把搂住4个孩子:“孩子啊,老师这辈子最恨的就是欺骗。老师知道,这是一个善意的谎言,可谎话就是谎话,与人无益,反而污染自己的心灵!”话音未落,老老少少已哭作一团。孩子们流着泪说:“查老师,我们再也不说假话了。”
感性、较真,内心纯洁,不能容忍一丁点道德瑕疵。这就是查文红,一个纯粹的共产*员,一个大写的人!
(注:封面图与正文无关,不作任何商业用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