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原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壮丽70年高原小城的幸福变迁亲历
TUhjnbcbe - 2021/6/28 17:30:00
从事皮肤病白癜风治疗 http://m.39.net/pf/a_5522607.html

夏日的红原,阳光明媚,微风和煦。走进县城,街道宽敞整洁、商铺整齐划一,房屋建筑独具民族特色,祥和广场歌声悠扬……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宜居宜业宜旅的现代化城镇。

70年前,一声“春雷”响彻全国,各族儿女翘首以盼的“春天”来临,红原也迎来了新生。70年来,每一个红原人乘着“发展快车”,感受着经济社会变迁带来的“速度与激情”。

从居无定所到安居乐业——

红原县群众世世代代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一顶帐篷一口锅、一群牦牛四处拖”是牧民群众游牧生活的真实写照。对他们来说,拥有一所固定的房子是多年的向往。

*的富民惠民、扶贫攻坚系列*策犹如春风拂过,红原县按照“突出一心、带动一线、兼顾偏远、全面提升”的城乡发展规划总体思路,围绕“小而精、富有特色、功能齐备、设施配套、宜居业、便商旅”的县城建设定位,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品味显著提升。

在瓦切镇德香村村民石斗家,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藏式客厅展现在眼前,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电动酥油茶机等电器一应俱全。“以前,游牧生活风里来雨里去,现在我们住在牧民定居点,有了舒适的房屋,孩子上学和老人看病也十分方便,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石斗告诉记者。

从病无所医到祛病延寿——

新中国成立前,红原境内没有一所现代化医疗卫生机构,专职卫生工作人员缺乏。霍乱、伤寒、破伤风等疾病流行,新生儿死亡率高,看病难问题亟待解决。

红原县卫生系统牢牢把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民族地区卫生发展十年行动计划的*策机遇,全面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公共卫生服务,卫生资源总量大幅增加,服务设施全面改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医疗卫生整体水平明显提升,医疗卫生软硬件设施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当地群众的健康有了保障。

江茸乡江宫玛村村民俄丹老人患有大骨节病,膝盖弯曲困难且疼痛难忍。如今,在内地骨科专家的治疗下,她的身体有所好转。“没想到自己的病情能得到缓解,*府还报销了大部分治疗费用,减轻了我们的经济负担。”俄丹老人高兴地说。

从目不识字到广育英才——

新中国成立前,红原境内没有一所现代意义的学校,适龄儿童入学率低,进寺院学习藏文、天文历算及藏医等学科是牧民受教育的途径。

“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红原县整合了优质教育资源,城乡教育得以协调发展;实现了全县“两基”攻坚目标,教育教学质量突飞猛进;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得到保障,教育经费实现“三个增长”;教育惠民*策全面落实,减轻了农牧民群众的负担;各族群众求知识、求发展的热情高涨,重教、兴教、支教的社会氛围全面形成,民族教育实现长足发展。

知识改变命运,教育让学生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就读于红原县藏文中学高二年级的泽让初说:“我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好好学习,毕业后当一名老师,让更多的孩子能在学校插上梦想腾飞的翅膀。”

从信息孤岛到四通八达——

新中国成立前,红原县交通延用古道,各类物资运输全靠人背畜驮。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红原县公路通达里程每平方公里仅为0.07公里,省道为三级泥结碎石路面。县乡跨度大,通乡公路普遍存在“晴通雨阻”的现象,成为制约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的瓶颈。

红原县交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加速度”相继上演:主干线公路等级提高,县乡公路畅通,打通了红原交通的“大动脉”;通村公路、奶源道路延伸,使红原交通的“毛细血管”日益发达,不仅解决了农牧民群众“出行难”问题,也推进了现代草原畜牧业发展;红原机场的建成,更是加快了红原乃至全州对外交流的步伐……如今的红原,陆空对接,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的构建在经济发展中的先行作用正逐步显现。

“20多年前,拉趟货去成都,一路上爆胎、抛锚是‘家常便饭’,来回要一个多星期。如今,红原的公路越修越好,出行越来越方便。听说马久高速公路要从红原经过,通车以后到成都和青海就更快了。”从事药材生意的牧民彭措说。

记者泽英

总编辑:何君

总审读:周智泉

值班副总编辑:杨刚

值班编委:梁敏

主编:梁敏

执行主编:陈勇强赵凌

编辑:泽旺旦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壮丽70年高原小城的幸福变迁亲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