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原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行走黄河第一湾减牛不减收,一头牦牛的三
TUhjnbcbe - 2023/6/4 9:41:00

开栏语

*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自西向东奔腾赴海,最终注入渤海。

在四川,*河在若尔盖大草原“美丽回眸”,勾勒出*河九曲第一湾。其境内*河干流河道长公里,主要涉及阿坝州阿坝县、红原县、若尔盖县、松潘县和甘孜州的石渠县5个县,流域面积1.87万平方公里,占*河全流域的2.4%。

作为*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补给地和国家重要湿地生态功能区,*河干流枯水期40%的水量、丰水期26%的水量就来自四川。

*河安澜、长治久安就有了根本保障。阿坝州地处*河上游,担负着“中华水塔”的重任。近年,该州创新提出“一增一减”成效目标,以生态“七大保护行动”“七大治理工程”为路径抓手,加快构建“一屏四带全域生态”的发展新格局,深入推进*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和高质量发展。

即日起,川观新闻阿坝频道推出“行走*河第一湾”专栏,通过蹲点探访阿坝州“沿*”四县,探寻阿坝州在推进*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和高质量发展背后的故事,触摸跳动的脉搏,并以此总结经验,取长补短,助力其打造*河上游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的示范样板,科学有序建设川西北生态示范区。

01:29

川观新闻记者徐中成川观新闻·阿坝观察杨玉红视频/周琳

11月20日,广袤的若尔盖大草原上,牧草枯*,牛羊成群,宛如一根飘带的白河之水缓缓流入*河。58岁的尕让交下意识地抓了几捆青干草,以及玉米、豆荚做成的饲料,扔到牦牛棚圈里。

“天气冷了,需要适当给牦牛补充些营养。”祖祖辈辈在*河边上放牧的尕让交深知,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让牦牛冬季少掉膘,另一方面可以让牦牛少践踏草场。

之前,人、草、畜的矛盾深深困扰着尕让交,一直让他惴惴不安。尕让交的牧场在唐克镇索克藏村,这里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的川西北牧区。但尕让交明白,随着牛羊的不断增加,再富饶的草原,总有一天承受不起这种原始的“放养式放牧”。

破解尕让交烦恼的“秘诀”,是一项名为“三结合顺势养殖集成技术”的高原牲畜标准化养殖模式——“适度放牧、科学补饲、适时圈养”,配套“暖棚、巷道圈、电子秤”,顺应“生态保护、气温光照、牛羊生长”规律,集成“养殖防病、人工种草、牛粪发酵还草、幼畜繁殖”等技术……

在尕让交家的冬牧场,记者见到了这块标准化的示范养殖基地。基地里面,既有可视化的摄像头,又建有暖棚、巷道圈等。特别是暖棚里,摆满了贮藏过冬的青干草和饲料。

尕让交告诉记者,现在,他每天晌午才把牦牛放出去,下午5点就把牦牛赶回了牛圈。尽管如此,他家的收入却年年增加。“今年9月出栏了58头牦牛,卖了50多万元钱。”尕让交说,“多养牦牛才能多挣钱”的老思路也在开始变了。

减牛并不减收,尕让交给记者谈起了一头牦牛的三种新算法。第一种算法是,传统养殖存在“夏壮、秋肥、冬瘦、春死亡”的问题。冬季科学补饲,一天补两次,一头牦牛平均每天增重0.9公斤,还能将传统饲养周期从5年缩短为2.5至3.5年。与传统野放相比,扣除成本后,平均每头牦牛可增收元,每只羊可增收元。

第二种算法是,适度放牧,适当运动,牦牛肉质更好价格更高。尕让交透露,传统野放,一头牦牛平均每天运动70公里,相对来说运动过度,肉质更硬。采用“三结合顺势养殖集成技术”后,牦牛一天在外运动5小时,肉质更好,活畜交易时1公斤最高能卖到三四十元钱。

第三种算法是,适时圈养,可以减少牦牛对牧草的浪费和对草场的践踏,草场的压力更小了。比如过去养牦牛,基本上一年到头都‘野放’在山上,算上被牛群踩踏浪费掉三成左右的草,要20多亩草地才能养活一头牛。现在气温低时把吃完草的牛赶回圈里的暖棚,每天补7斤饲料,不到10亩草地就能养一头牛。

一头牦牛的三种新算法,不仅让更多牧民认可“三结合顺势养殖集成技术”,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草、畜的“和谐共处”。从年开始,若尔盖大力推广“三结合顺势养殖集成技术”,全县建成示范牧场个,20%以上农牧民已有冬春补饲习惯。今年还要新推广个牧场。

“目前,唐克镇就有90余户牧民建了示范牧场。”唐克镇*委副书记陈卓然说,今明年,全镇将减少牲畜3.48万个羊单位。“*河边的草原生态将会进一步得到改善。”

1
查看完整版本: 行走黄河第一湾减牛不减收,一头牦牛的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