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过天晴的若尔盖花湖湿地,纯净的湖泊倒映着蓝天白云,水天交融,配以远处的青山,近处的黑颈鹤,美不胜收,让人不禁发出若诗若画若尔盖的感叹。
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西北部的若尔盖县,素有“川西北高原的绿洲”之称,是我国三大湿地之一。若尔盖纯净的天、地、山、水离不开阿坝州*府和人民多年来坚持的严苛的生态保护措施。
作为长江、*河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阿坝州的发展定位是建设“川西北生态示范区”,近年来通过退耕还林、退牧还林、天保工程、防沙治沙等项目,不断探索长江、*河上游生态修复新路径,共同提升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州长杨克宁表示,加强生态保护,不仅关系美丽家园建设,更关系国家生态安全和民族永续发展。阿坝州将继续坚持“生态立州”理念不动摇,坚持保护、建设、治理“多管齐下”,扎实做好生态保护“大文章”。
抓大保护:标本兼治守护母亲河
阿坝州在守护长江、*河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据四川省水利厅数据,四川境内*河干流河道长公里,流域面积为1.87万平方公里,涉及阿坝州阿坝县、红原县、若尔盖县、松潘县和甘孜州的石渠县五个县。*河干流枯水期40%的水量、丰水期26%的水量来自四川。
以若尔盖湿地为代表的川西北湿地是*河主要水源涵养地之一。据若尔盖县科学技术和农牧局局长张建荣介绍,近年来,若尔盖县委、县*府紧抓国家实施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等重大*策机遇,全面推进天然草原植被恢复与建设。年至年,若尔盖县实施“四川省若尔盖国际重要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投资万元,恢复与保护湿地公顷。
花湖是若尔盖高原湿地的核心区。为构建良好的高原湿地生态环境,若尔盖采取限牧、禁牧等方式,积极保护花湖湿地。“现在,我们将牦牛控制到了合理数量,同时,景区已全面拆除包括2.86公里的木质栈道和七处观景平台、休息亭、休息长廊等旅游设施,并迁建到花湖湿地缓冲区之外的实验区。”张建荣说。
若尔盖湿地是国内面积最大、分布集中、保存完好的高原泥炭沼泽,泥炭储量约70亿立方米。泥炭是非常珍贵的自然资源,它深埋于湿地底下,犹如海绵,一公斤泥炭可以储存8公斤水,是河流重要的调节器和净化器。“一旦泥炭暴露在空气中,可能产生严重的生态后果,使高寒湿地从碳汇转变为碳源,还可能导致黑土滩的形成。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我们一直在做植被修复工作,你们看泥炭上面,那是一层层厚厚的植被。”张建荣说。
“泥炭资源也是重要的能源,曾有企业想投资泥炭发电站,考虑到环境承受力,我们拒绝了。我们要保护好母亲河源头,这不仅关系本地农牧民的生产生活,也关系长江、*河中下游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张建荣的话语中带着神圣感和使命感。
严格的保护与控制措施,让花湖湿地越来越美。据资料显示,自若尔盖花湖湿地实施水位管理工程后,湿地面积由公顷扩大到公顷,主要保护对象——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由过去的余只增加到现在的余只。
守护好母亲河水源涵养地,在“治标”之外,还需要“固本”。近年来,同属于长江和*河水源重要涵养地的阿坝州红原县在抓生态保护的同时,通过发展清洁能源和高效集约的现代农牧业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牧业高质量发展,从而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来到位于红原县绿色产业园区的红原花海光伏电站,一排排光伏电板立在枯草沟里。电站的一位运维人员说,自年电站并网发电以来,电站持续稳定运行,年发电量万千瓦时。
红原县经济商务和信息化局商务股长卢玮表示,红原县拥有丰富的光能资源,高原现代畜牧产业及生态能源综合开发项目对草业种植、畜牧养殖、旅游观光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据卢玮介绍,红原县绿色产业园区规划建设用地0余亩,累计投入资金余万元,以畜产品精深加工、清洁能源、中藏药研发生产为主导产业。目前,绿色产业园区入驻企业23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1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户,预计到年入驻绿色产业园区企业将达到25家,规模以上入驻企业将达到12家,拟实现总产值15亿元。
促大转型:曾经的伐木工现在的造林员
时间回到年8月,四川省召开全省天然林资源保护工作大会,决定自当年9月1日起,甘孜、阿坝、凉山、攀枝花、乐山和雅安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当年,阿坝州在全国率先启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试点,按照《长江上游、*河上中游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方案》,于年全面启动实施天保工程一期。
曾经的森工大*从“伐木工”转变成“造林人”。据阿坝州马尔康国有林保护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天保工程启动以来,该局全面停止经营性原木采伐,职工由“砍树人”转变为“植树人”、“护林人”,大力实施人工造林、封山育林。近年来,该局不断创新管护措施,采取车辆机动和无人机巡护,设卡检查,安装林区防火监控系统,搭建视频调度系统等方法,切实有效地守护好绿水青山。
通过20多年的天保工程建设,阿坝州马尔康国有林保护局有效管护万亩国有森林资源,累计完成人工造林44.89万亩,封山育林97.1万亩,森林抚育41.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5.6%,林草覆盖率达98%,林区生态功能得到逐步恢复,天蓝地绿、山清水秀的林区新景象得以呈现。
在推进生态保护建设的同时,阿坝州马尔康国有林保护局不断探索,走出一条将“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转型发展之路。
依托绿水青山,该局坚持“一场一策”思路,按照“宜种则种、宜养则养”模式,发展林下经济,形成禽类和阿坝中蜂养殖销售、森林蔬菜种植、森林食品采集等特色经济,已建成两个家禽集中养殖场和两个种植基地。
利用资产、地域优势,该局做大做强第三产业,开展城市服务、宾馆住宿、气站销售、物业管理、铺面租赁等经营,年产值达万元。
利用森林资源优势,打造生态旅游。马尔康国有林保护局依托梭磨河森林公园,重点推进建设毛木初“森林人家”,通过近三年的建设,扩建林区公路20公里,修建休闲木屋20栋,多功能厅1栋,木质走廊米,林间栈道米,森工文化宣传长廊和野生动植物科普长廊各一处,着力发展森林旅游、森林康养、自然教育等产业。年,梭磨河森林公园接待游客余人,实现经营收入60万元。
马尔康国有林保护局的发展是阿坝州森工企业转型的一个缩影。阿坝州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多年来,阿坝州林区条件越来越好,森林覆盖率年年攀升,川江河段水质持续向好,职工队伍也逐渐稳定,工资待遇不断好转。
啃硬骨头:从沙土地到绿洲的嬗变
川西北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和长江、*河上游的源头,生态区位重要性不言而喻。据年四川省沙化土地监测报告显示,全省有85个县存在土地沙化问题,沙化土地面积达.5万亩,其中,川西北地区有沙化土地.56万亩,占全省沙化土地总面积的80.6%,涉及31个县,其中若尔盖、红原、阿坝、石渠等县沙化问题较为严重。
在西北草原沙化土地面积呈扩大趋势的背景下,年,四川省启动“川西北防沙治沙省级试点工程”,先期在阿坝州若尔盖县、甘孜州理塘县开展省级防沙治沙试点工程。年,全面启动川西北防沙治沙工程,投资73.8亿元。
在与沙漠搏斗多年后,阿坝州摸索出一套适合高寒沙地的流动沙地治理模式、半固定沙地治理模式、固定沙地治理模式和露沙地治理模式,同时筛选出合适的树种、草种。通过对沙化的逐年治理,有效遏制了阿坝州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问题,减少了流入江河的泥沙量,切实做好维护“中华民族水塔”的任务。
作为川西高原生态修复示范样板地的若尔盖县,自年实施“四川省若尔盖县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项目以来,相继实施了省级防沙治沙、川西藏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沙化治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沙化治理、植被恢复等*府性投资建设工程。截至年底,先后累计投入资金3.7亿元,治理各类沙化土地2.7万公顷,占全县各类沙漠化土地总面积的45.30%。在与沙漠长达30多年的拉锯战中,若尔盖县经过不断研究和创新,总结出治理高寒流动沙地的方法三部曲:固沙保水、土壤改良、封禁管护。据了解,该项技术治理模式和选育治沙植物及种苗繁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为打赢治沙持久战,阿坝州还不断推动沙化治理与贫困群众精准脱贫互促双赢*策,推行“森工企业+农户”、“公司+专合社+农户”模式,让森工企业、专合社、村集体、农牧民群众等成为沙化土地治理的参与主体和受益主体。
依托防沙治沙工程的实施,阿坝州吸纳贫困群众参与工程实施和工程管护,从而获取劳务收入。据初步测算,自年以来,阿坝州沙化土地治理产生万个劳务用工份额,累计增加当地农牧民群众劳务收入1.9亿元。(刘小云李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