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原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四川嘉绒藏族古碉固若金汤的金川碉楼
TUhjnbcbe - 2023/9/11 21:03:00

四川嘉绒藏族是居住在甘孜州丹巴、康定,阿坝州金川、小金、马尔康、理县、黑水、红原和汶川部分地区,以及雅安市、凉山州等地,讲嘉绒语,并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嘉绒人,“嘉绒”,意为藏区四大峡谷之一的东女国气候温和河谷农区的人,是藏族重要组成部分,东汉顺帝时期(年),吐蕃佛教由吐蕃传入甘孜州州境,并逐渐兴盛起来,印度佛教则于8世纪吐蕃王朝赤松德赞时期在州内发展起来、由于宗教文化为中心的吐蕃文化的影响,加上吐蕃人大量移民和*事占领与统治,经过一千多年的融合、同化,与吐蕃人长期的交往,形成今日的嘉绒藏族。

特殊的地质条件和气候,漫长的历史,培育了独特的丹巴嘉绒藏族文化,在低海拔河谷地带是嘉绒藏族农区民众主要聚居地。

古碉建筑是嘉绒藏族先民的艺术杰作,具有悠久的历史,丹巴县是嘉绒藏区古碉最集中的地方,有着“千碉之国”的美誉,有学者称其为“高碉文化”,嘉绒藏区大小金川和丹巴中路等地村寨,矗立着许多古碉堡,古碉堡高大挺拔,神奇多姿,高10米、20米、30至40米的都有,有的高达70米,形状有4角、6角、8角、13角的。古碉堡每层或每隔几层的东南西北墙各开一竖长方形的了望孔,有些了望孔下还有射击孔,古碉堡一般建筑在河与沟的交汇处、是一种多功能的建筑物。

战争时期,通过燃狼烟、吹号角、鸣枪炮、摇旗旌,传达重要信息,发布部落命令,也可作为居室,可观察畜群、看护庄稼。当地藏民主要采用以石墙承重的梁墙体为主,为保持结构的稳定,用大石砌内外墙,用小石填墙心,泥浆胶结,除内壁保持平滑外,为上小下大的平顶结构形式。

这种“垒石为室”的方法,适应山区建设条件,成为独特的传统藏族建筑体系。古碉堡历经风雨剥蚀和战争洗礼,依然完好无损,充分显示出其坚固性,布局严谨,层次分明,外墙坚固,内壁平整,村寨的古碉堡,展现出嘉绒藏民建筑艺术和营建技术的高度成就。

一,嘉绒藏族古碉的起源:

传说很久以前,当地境内妖魔横行,兴风行浪,抢粮吃人,民不聊生,国王召集大臣和匠人商议,决定修建高2丈以上的四角开碉房,抵挡妖魔的抢劫,获得了成功。从此,国王动员民众建碉,碉的发展使国富民定,于是下诏凡是有男孩的家庭必须修一座碉,此风延续下来,从而逐渐形成了“千碉之国”。

二,嘉绒藏族古碉的分类和用途

碉楼的发展和应用与与战争密切相关,高碉大概可以分为四种,家碉,要隘碉、烽火碉、寨碉,尤以家碉、寨碉为多,还有风水碉,伏魔碉,修建在屋后的高碉与居住的楼房相连.属于家用碉,家碉较为矮小,一般用作贮藏室和防御匪盗,寨碉则是保护村寨、部落和地区的战争工具,要隘碉建筑在要隘险道上,用于防御阻止敌入的进攻,烽火碉则用于传递战争信息,也具有其他高碉的作战功能。

嘉绒藏族的民居一般是三到四层,第一层主要用于放置农具和圈养牲畜;第二层是经年不熄的火塘,“锅庄”是整个房屋的心脏部位,具有厨房、饭堂、客厅等多种功能,第三层是经堂和阳台。

碉的建筑材料大多数就地取材,主要是当地的片石,修建时,将片石层层垒起,中间用小的石头卯紧,各层之间用木梯上下,碉的底层一般没有窗户和门,为全封闭式,二层以上根据建碉的用途分别开大、小窗户或瞭望孔、射击孔,数量不定。碉门多建在二层或三层某一面墙体上,架用独木梯作上下用。

三,碉楼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这里的气候和生存环境都比较恶劣,面对族内族外的纷争与杀戮,人们不得不把碉楼越修越高。据说嘉绒藏族先民用鸡、狗、羊、马、牛、猪血等掺入荞面和精选粘性强的泥土混合搅拌后灌入石缝作粘合剂,一旦干后,粘性强,十分牢固。

清代前期的四川西部地区,是土司们的天堂,清*府则尽量维持当地土司们的均势状态,只要他们接受册封和承担*治义务即可,然而,在大小金川势力崛起后,以番治番的策略破产,乾隆初期,大金川土司莎罗奔夺取了小金川泽旺印信,意欲并吞诸蕃,又攻打明正土司(今康定),土司间互相攻伐兼并,严重危及到清廷进藏通道和四川内地各府县的安全。

年,清*3万人分两路进兵讨伐大金川土司,久而无功,川陕总督张广泗被清廷处死,改派岳钟琪为总兵,苦战数年,年,莎罗奔请降,大金川事件初告平息,但是,之后大小金川之间常有冲突,过了20多年以后,金川局势再度紧张,年,清廷派四川总督阿尔泰派兵攻打大金川,年清*败退,清廷将阿尔泰革职,派温福入川督师,向金川进兵,第二次金川之役由此开始。

年,温福战死,清廷又派阿桂为将*,增兵金川,经多次血战,清*死伤众多,历时28年、死伤逾数万人、耗银万两的金川之役至此结束。

战后,清朝在这一地区废除土司制,改置州县,清朝在大小金川分置阿尔古、美诺两直隶厅,加强了边疆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清朝初期时,清*的战斗力还是比较强的,与明朝交战打山海关时,也不过是数年的时间就拿下来了,大小金川之战,土司所有的兵力加起来不过4千人左右,而清朝前后派出总兵力有数十万人,花了7千万多两白银,历时20多年才打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状况呢,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1、金川碉楼易守难攻,清*缺乏重武器

大小金川的碉楼群易守难攻,数量多,碉楼都是巨大的石块建成,非常坚固。那时的火炮威力不够,火炮轰在碉楼上面,对碉楼破坏作用很小,吨位加大的火炮,要一起集中轰击才能击毁碉楼,大小金川的碉楼实在是太多了,据有关数据显示,被清*摧毁的碉楼多达三千多座。

2、交通落后,环境恶劣,后勤补给难

金川土司们的势力范围,大多数分布于海拔2-米的高原山地,到处是陡峭的悬崖,只有羊肠小道夹在崇山峻岭间,人畜都难以顺利通过,山地地形对清*的行动和后勤补给造成很大困难,这里夏天多雨,冬天寒冷多雪,大小金川的环境对清*的行动造成很大的不便,清*的后勤供应基地在成都,要跋山涉水把物资运送到二三百公里外的大小金川前线,难度很大,尤其是大炮等重武器。

3,这些碉楼群在历次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这些碉楼群,金川土司们可能一年都坚持不了。

金川固若金汤的碉堡群密集分布在各个角落,彪悍的民众随时可以窜出来给来犯的清*以打击,这就是为何一个弹丸之地,武器装备非常落后的大小金川数千的兵力,却导致清王朝先后共投入了60多万人马、耗银万两、死伤无数,历经二十余年后才勉强拿下金川。

嘉绒藏族古碉群不仅经受住了战争的烽烟,而且经受了地震等的严峻考验,气势宏伟,是嘉绒藏族先民勇敢智慧的象征。

以前,四川藏民家生了男孩,从他出生起就要开始为他建碉楼,因为碉楼不是短期内能建成的,建碉楼需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要10多年才能建好,待男孩成年,没有碉楼是娶不到媳妇的,碉楼既是家庭财富的象征,也是给女方安全的保障,嘉绒藏族古碉群近年来吸引了不少专家学者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四川嘉绒藏族古碉固若金汤的金川碉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