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力量》-青藏高原社区畜牧业
图文∣青藏高原社区畜牧业项目组
青藏高原社区畜牧业项目由第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提议,年由农业部、科技部、财*部列入专项支持,组织国内40多个优势单位和多名专家,集中在青藏高原5省(区)8个示范社区进行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得到包括农业部、财*部、科技部和各级*府以及广大农牧民多方面的认可。
06:57▲《青藏高原社区畜牧业诗歌颂》
青藏高原是我国天然草地面积最大的自然生态区,是关系我国乃至亚洲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草地畜牧业是藏区牧民赖以生存发展的传统产业、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由于气候变化、人口增长、社会发展,青藏高原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平衡逐渐被打破,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不能适应这种变化,草地畜牧业发展面临功能定位偏差,系统要素缺失,农牧民自我发展能力弱,创新能力不足等新的挑战。
▲部分项目专家与牧民代表等合影
青藏高原社区畜牧业项目组围绕上述难题,开展系统研究,创建了发展理论框架,指明了发展方向,集成创新了青藏高原本土文化支持、价值多元化、生态安全型全产业链技术支撑体系,构建了看得见、摸得着、可复制的青藏高原社区畜牧业发展模式与社区工作方法。主要创新和成效如下:
▲项目专家在草地牧场
创新点一:首次提出了青藏高原社区畜牧业发展理论框架,创新了发展理念和方向。
针对青藏高原草地畜牧业功能定位偏离内在价值等问题,强调生态自然资本是青藏高原最大的财富,青藏高原畜牧业生产的专有性和不可替代性决定了牧区畜牧业是以牧民为主体的生产体系、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态,是经济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高度统一的生产系统。青藏高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传统文化蕴藏着系统而深厚的生态智慧和独具特色的伦理思想,与生态文明观不谋而合,对发展特色生态畜牧业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青藏高原自然资源的独特性、有限性决定了畜牧业生产应是基于草畜平衡条件下的计划导向。以此提出了青藏高原社区特色生态畜牧业“在地化、整体性、有限性”发展理念,指明了青藏高原脆弱的自然生态系统、独特的人文和生产方式难以承受过度资本化、市场化、工业化、规模化开发,而是需要因地制宜,发挥其资源稀缺、绿色、有机、物种多样性等本土特色优势,走小而精、小而优、小而美的发展方向,为青藏高原社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项目专家与牧民现场讨论牧业发展
创新点二:系统集成了青藏高原本土文化支持的天然草地适应性利用、饲草生产、特色畜种资源保护与利用、特色畜产品提质增效4大关键技术体系,为青藏高原社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系统的技术支撑。
传统技术的传承与创新是青藏高原社区畜牧业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技术研究和创新力求在保持传统知识原有内涵和形式基础上与时俱进,通过提炼、优化、自然演化的本土化过程,使其更富有时代先进特色。针对青藏高原草地生态保护和草地畜牧业发展技术途径单一,集成创新不足,技术适应性差等问题,创新提出了本土文化支持的天然草地管理与适应性利用技术、本土草种支持的生态安全性饲草生产与利用技术、本土特色畜种资源保护与优势利用技术、本土特色畜产品加工工艺与提质增效技术,构建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青藏高原社区畜牧业技术体系,为实现草地生态保护与农牧民增收双赢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
▲项目专家考察牧区对牧民进行现场指导
▲项目组专家对牧民进行技术培训
1、本土文化支持的天然草地管理与适应性利用技术青藏高原传统的生态观和生存观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本土文化尊重自然,敬畏自然,顺应自然,对天然草地管理和利用有其独特的理解和智慧。本项目在现行的生产组织条件下,激活了传统的放牧知识技巧和朴素的生态保护理念,创新了社区放牧管理技术、管理制度、草地质量评估方法,以及草地生态自然修复技术等天然草地适应性利用和管理技术,为破解草地保护、生态自然修复、放牧管理等方面的矛盾和难题提供了技术途径。
▲专家对牧民进行培训指导
研究集成了以植被、土壤、水源、家畜四个方面的草地健康定量综合评估法,为青藏高原草地健康管理提供了科学、简便的草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方法;研究提出了冷季和暖季草地生态载畜量计算公式,为天然草地适应性管理提供了新的方法;发明了自压喷灌退化高寒草地植被恢复技术,研发了一种在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草地设置土石围栏的方法以及荒漠化草地治理技术等系列近自然修复培育技术,植被高度比对照增加.77%,盖度增加.69%,草地生产力增加%。
▲收割牧草的牧民
▲社区牧草喜获丰收
2、本土草种支持的生态安全性饲草生产与利用技术
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复杂性、脆弱性决定了饲草生产首先要以保护环境为基础,注重环保程序,避免盲目追求高产、使用农药、化肥、大面积翻耕等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破坏,警惕引入外来物种带来的二次生态灾难。明确了各社区适生牧草主栽品种,集成示范了多年生和一年饲草地建植技术、饲草加工调制等技术以及适应不同社区特点的饲草生产模式,饲草生产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饲草贮备量有明显的增加。为破解青藏高原牧区冬春饲草短缺,实现饲草储备常态化提供了技术。
▲牧草收割技术示范
研发了刈牧兼用型优质天然草地定向培育技术,草层高度比对照提高76.9%,鲜草产量达kg/亩,比对照增加94.7%;研发了高寒区垄沟覆膜紫花苜蓿栽培技术,显著提高了高寒区苜蓿的草产量,干草产量比对照提高73.2%;研发了青藏高原卧圈混播种草技术,干草产量比对照提高67.5%,提高了粗蛋白含量。研发了能够补充高寒牧区牦牛、藏羊所需植物蛋白及矿物质元素的苜蓿营养舔砖,妊娠母羊体重明显增加,羔羊成活率提高,羔羊初生重比对照提高20%,牦牛日增重较对照提高36%;集成了配套的牧草免耕播种机、牧草收割机械、草地改良的施肥喷药装置、实用牧草晾晒装置以及有机肥堆肥发酵技术等。总结形成了以牧户为基础,联户为重点,合作社为应急保障的适宜青藏高原生产体系的“单户+联户+合作社”社区三级饲草供给机制。
▲机械收割牧草
3、本土特色畜种资源保护与优势利用技术
青藏高原气候多样性孕育和形成了丰富的地方家畜类群,其唯一性、独特性、不可替代性以及功能价值的发现和优势是社区牧民生存发展的根基。针对青藏高原牧区畜种退化、饲养管理粗放、生产效益低下、设施设备缺乏、科技支撑不够等难题,确立了斯布牦牛、昌台牦牛、麦洼牦牛等作为各社区的主导畜种,形成了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牦牛养殖技术和模式;研发集成了欧拉羊繁育养殖配套技术、欧拉型藏绵羊选育技术、欧拉羊饲养管理技术、欧拉羊生产性能测定技术、绵羊健康养殖寄生虫防治技术、欧拉羊繁育技术,制定了地方技术标准,并获得农业部有机认证;研发集成了轻简化生活化畜牧业设施设备。针对青藏高原牧区畜牧业基础设施缺乏,结合青藏高原特点,研发了社区多功能巷道圈、保温棚圈等设施设备。大大提高了牦牛防疫、佩戴耳标、称重测定、运输上车等劳动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减少了人员意外伤害,使牲畜传染性疾病发病概率显著降低,降低了牲畜掉膘死亡率。将牦牛出栏时间提前到3.5岁,且体重可以达到kg以上,畜牧养殖每头牦牛新增产值元,提高了牦牛养殖效率,促进了草畜平衡。
▲斯布社区种牛
▲红原麦洼牦牛
▲欧拉羊
4、本土特色畜产品加工工艺与提质增效技术
青藏高原牧区对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有其独道的工艺、技巧、方法以及文化根基和脉络,并延续传承了千百年,乳肉皮毛绒产品广泛应用于饮食、服饰、医疗保健、工艺美术,融入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自然、圣洁、纯净、优质、诚信等人文思想理念,展现出独具特色的功能、价值评价以及生产销售规范标准。在不改变传统产品品质特色和风味基础上,不盲目模仿,不随其所好,保持其不可替代性和唯一性,凸显其本质特性,唯我独有,顺应全球资源的有效配置,根据青藏高原的特点和资源禀赋,各社区从天然草地保护、安全性饲草生产、本土特色畜种养殖等关键环节与畜产品加工技术进行系统集成。
▲现场培训社区牧民
集成创新了社区牦牛规范屠宰与冷鲜肉生产加工、牦牛肉精深加工小型生产厂及装备建设、青藏高原社区藏羊屠宰及藏羊肉制品加工、奶源分散地区乳品加工设备技术、全管线自动化乳品加工技术、单机半自动化乳品加工技术等,牦牛鲜奶加工每公斤新增纯收益18.67元,实现了社区牧民由放牧者向产业工人的转变,提高了畜产品的附加值,为破解青藏高原草地畜牧业增产不增收、特色优质畜产品生产安全、加工工艺、功能价值等方面的难题提供了配套技术和生产模式。
▲全世界最小的现代化乳制品加工设备
创新点三:创建了“青藏高原社区畜牧业”模式,创新了参与式社区示范方法和策略,为青藏高原农牧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可复制的示范样板。
针对青藏高原草地畜牧业农牧民主体意识弱、自我发展能力差、技能型人才缺、生产组织化程度低等问题,提出了青藏高原社区畜牧业是由长期居住在同一个自然生态村落,相互有共同关系的牧民群体,基于本土自然资源禀赋和自然文化遗产,结合现代文明成果,以家庭经营、草地承包制度为基础,互助互补为纽带,自愿认同的社区产业经济、文化、生态有机联系、协调共管共享、可持续发展的生产组织、产业模式和生活方式的集合。具有组织牧业生产、管理公共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稳定牧区社会等功能。基本特征是把社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在现行的家庭经营、草地承包基础上,通过牧民自愿联合、共同约定、兼顾公平与效率,构建和完善社区畜牧业价值系统、结构体系、要素和机制,对原有的畜牧业要素资源重新组合、更新升级,激发内生动力。创建形成了以牧民为主体,社区为单元,牧民合作组织为载体,*府扶持,科技支撑,能人带动,以培养和塑造新型牧民为核心,以草地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绿色畜牧业为主线,精准选择最有特色优势的主导产业、主导畜种、主导草种、主导产品、主导品牌、主推技术。
▲专家对牦牛酸奶进行品质把控
统一组织生产,统一市场营销,共同承担责任和风险,共享社会化服务和效益,实现家庭分散经营与社区合作经营相结合的青藏高原社区畜牧业模式。在青藏高原具有代表性的区域示范创建了“增草限畜提质增效型”四川红原安曲社区、“三级联动生态优先型”四川白玉昌台社区、“以场带社生态安全型”西藏墨竹工卡斯布社区、“生计多元导向型”西藏羊八井甲多社区、“品牌培育有机养殖型”青海河南尕庆社区、“草畜优化配套互助合作型”青海玉树歇武社区、“产加销多功能型”甘肃甘南桑科社区、“农牧互补复合型”云南迪庆中甸社区。
▲四川红原安曲社区
创新了“引领方向转变思路,牧民主体共同合作,用心用情陪伴成长,培养塑造新型牧民,整合资源开放合作,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青藏高原社区生态畜牧业参与式工作方法和策略。以人的改变开始,以社区农牧民为主体,通过要素注入,激活农牧民内生动力,重塑农牧民尊严和自信,培养塑造以四川红原“酸奶王子”易斯达、河南尕庆社区“欧拉羊乡土育种家”果多、西藏羊八井社区“脱贫书记”次仁多杰、甘肃夏河社区“创业女青年”甲羊吉、云南香格里拉“技术能手”七里央机、西藏斯布“牧场能人”达娃为代表的新型牧民,破解了科技扶贫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难题,为青藏高原社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手段。
▲社区生产的高原特色畜产品
▲醇正、健康、美味的高品质牦牛酸奶
▲青藏高原社区畜牧业模式(图)
项目成果得到包括农业农村部、财*部、科技部和各级*府以及广大农牧民的认可,青藏高原高寒草甸草原改良为刈割草场的方法、寒地苜蓿草地建植技术、一种含有苜蓿蛋白的营养舔砖及其制备方法被科技部遴选为“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推荐的科技精准扶贫先进实用技术。四川、青海、西藏等省区将项目成果纳入到各地的产业发展规划中。中央电视台、青海卫视、云南卫视、康巴卫视、西藏日报、青海日报、甘孜日报等几十家新闻主流媒体对项目的成效给予了持续报道。
中国工程院任继周院士
对青藏高原社区畜牧业项目的评价
泽柏院长:谢谢你的来信和有关“青藏高原社区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创新与技术集成示范”项目的有关资料。自从你就任“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院长以来,我与新西兰友人朱昌平先生多次谈到,对贵院和你个人的工作抱有厚望。现在看了“青藏高原社区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创新与技术集成示范”项目的有关资料,以贵院为核心,联合有关教研单位,组建强大的研究团队,取得了如此突出的成绩,深感欣慰。我因健康原因,不能到会参加讨论,特送上书面意见,向大家请教。该项目是关于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最有分量的综合研究之一,具有国际视野和影响。这个项目将青藏高原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两大系统融合一体,做了前沿性探索,获得多方面、系统性成果,圆满完成了项目任务书的预期任务,如果打分,应不低于95分,值得热烈祝贺。在我看来,本项目在已经取得项目总结报告中所列举的成就之外,还蕴涵了巨大的溢出效应。通过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两大系统的综合研究,突破了众多自然科学条块和社会科学条块的惯性思维模式,加以熔铸升华,回归自然本体,即“道法自然”的伦理学归宿。因而找到了生产与生态兼顾,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举的思维通路。当然,这样重大的命题,总有进一步研究总结的无尽宝藏,但本项目毕竟拓宽了人与环境友好相处,“天人合一”,与幸福同在的康庄大道。
祝愿雪域高原从此得到更进一步的呵护和发展!感谢课题组成员做出的珍贵贡献!请允许我向你,并通过你向做出贡献的同仁和单位致以衷心祝贺!
任继周
年5月7日
中央*校(国家行*学院)
张孝德教授对项目的评价
第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提议,原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泽柏院长负责的青藏高原社区畜牧业发展的国家公益项目,是一个融多项重大原始性创新的项目。自从项目启动以来,我曾有幸多次参与项目的讨论,鉴于长期对此项目的系统了解,提出以下看法:
一、项目的原创性贡献
1、基于在地化、整体性、有限性理念的指导下,探索出的草原牧业科技发展的“四结合嫁接创新”模式,有效地破解了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牧民生计矛盾的难题。该项目针对青藏高原独特的资源、社会与文化禀赋,以嫁接创新的思维,探索出的“在地传承与引入创新相结合、牧民经验与专家知识相结合、效率生产与幸福生活相结合、技术创新与社区组织培养相结合”四结合集成嫁接创新模式,系统有效地解决了青藏高原保护与发展遇到的诸多难题。
2、“四结合嫁接创新”模式以嫁接创新理念,探索出一条青藏高原在地化、内生化、低成本、可持续的草原牧业科技创新之路。该项目走出就技术创新技术思路,充分利用在地化技术、乡土文化与社区组织的资源,与外来创新要素相嫁接的创新模式,是一个多元化产出、低成本、高效性、具有内生动力可持续性的创新模式。青藏高原特有的形成的在地化技术、文化与社区资源,既是一种免费可利用的资源,也是让引入的科技创新能够扎根草原、在嫁接中获得可持续生命力根据所在。该项目高度尊重牧民经验和在地文化、最大限度利用在地化乡土技术、充分发挥社区自我发展能力、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