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蜂达人”的创业之路
原载于《农村青年》年第2期
文/本刊实习记者刘树晨
“作为一个农村娃,没什么不好的。从精准扶贫到打赢脱贫攻坚战到乡村振兴,再看看‘十四五规划’,我相信,未来5年、10年甚至更长时间,我国农村都是大有可为的!”这段话出自四川省雅安市多营镇下坝村的“养蜂达人”周承伟——一位“90后”青年创业者口中。
周承伟在养蜂基地
立足农村学农业
周承伟出生在重庆市云阳县的一个农民家庭,生活谈不上多富足,却也不会挨饿受穷。从小,周承伟深知学习的重要性,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年,他考上四川农业大学,在雅安校区学习动物科学专业。很多人对他的选择不理解,认为以他的成绩完全可以选择更“高大上”的专业,帮助他留在大城市。周承伟说:“其实,我们从农村出来的孩子,家庭条件一般,就算学习金融、师范之类的专业比较容易在大城市找工作,但又能挣多少钱呢?我认为,最适合我们的还是学好农业,扎根农村,在农村创业,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大一伊始,周承伟就确定目标:提前毕业。大二下学期,他修完了大学4年必修课的80%,英语、计算机成功过级,还做了毕业实验、写了毕业论文。
有了充裕的时间,周承伟在大三下学期便离校去四川省巴中市的一个养鸡场,专心学习养鸡,为自己的创业积累经验。
确定目标养蜜蜂
一段时间后,周承伟发现,养鸡并不适合他。首先,投资成本太大,鸡舍、鸡苗、饲料都需要投入,而且鸡肉、鸡蛋对销售的要求很高,毕竟这些东西都有新鲜度的要求。不仅如此,年,四川遂宁出现H5N1禽流感疫情,虽然距离巴中很远,但还是严重影响了他所在的养鸡场。“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周承伟理解了当地创业者的一句戏言。还没开始创业,他就被泼了一盆冷水。
那么,该养点什么呢?经历养鸡的实践后,周承伟明确了自己的养殖要求:投入小、产品可以长时间储藏、回报周期短。在室友的启发下,他决定养殖蜜蜂。周承伟和室友找到四川农业大学的养蜂学老师,道出了心中所想。老师很支持,愿意分出学校的四箱蜜蜂作为他们前期的“实验”。
周承伟和室友们搭建的养蜂大棚(旧址)
为了节约成本,周承伟去废品收购站买纸皮、铁丝,上山砍竹子,总共花费37元,用借来的锄头,搭建起简易的养蜂棚。直到今天,周承伟仍然清楚地记得:搭好棚子当天,“雨城”雅安下起了大雨,忙碌过后的他享受着雨水流过脸颊的清凉与温柔。
百般挫折终有收获
虽然周承伟从课本上学到很多养殖知识,但从“学院派”转变到“实践派”也需要经历时间和挫折。
养殖初期,周承伟不懂蜜蜂的习性,又正值夏天,蜜蜂很暴躁,被蛰是常有的事儿。有时候他身上都是包,腿肿得路都走不了。但是,无论酷暑或者暴雨,蜜蜂还得照顾好。
面对曾经的挫折,周承伟很淡定:“都是过去的事了,过去了也就过去了。”
终于,蜜蜂开始产蜜了。周承伟拿着自己的成果试着去学校推销。最初,大家都不相信蜜蜂是他们自己养的。周承伟就和室友抬着充当蜂蜜摊的电脑桌,在食堂门口、公寓门口、教学楼下,甚至是路边、桥头卖蜜,所有人流量大的地方都能看到他的蜂蜜摊。“叔叔、伯伯、嬢嬢,这是我们自己养的蜜蜂产的蜂蜜,买一斤嘛。”白天顶着烈日在校内叫卖,晚上再赶着大家散步的空隙饿着肚皮吆喝。他们坚信付出不一定会有回报,但是不付出肯定不会有回报。终于,开始有了收获。
品质战胜了一切,学校的市场逐步打开,蜂蜜却不够卖了,这是他们亟待解决的难题。去市场外面收购?周承伟认为:自己养殖蜜蜂时间太短,对蜂蜜质量的鉴别把握不准,他打消了这个念头。蜂蜜不够卖,那就干脆干大一点。
年,周承伟成立了雅安多赢蜜蜂养殖专业合作社,邀请养蜂二十余年的老师傅张崇云一同创业,并就地在四川雅安市雨城区多营镇联系蜂农加入合作社。
想做养殖户,先做建筑工
建立了合作社就要有基地。养蜂对选址的要求很高:一年四季大部分时间都要有不间断的蜜源植物,空气和水质都要达标。最终,基地选在了雅安的多营镇下坝村。
从合作社正式成立到最终选址,历时3个月,期间周承伟实地考察多个区县、镇、乡,相互对比才最终选定。后期,他还得到多营镇*府的大力支持:免费提供土地用作合作社基地。
土地免费使用,建基地要钱啊。当时正值“4.20雅安芦山地震”重建期,人工、物料价格都异常高。周承伟现在还记得当时完全承担不起的价格:河沙、碎石/方,用工元/天,专业的泥工甚至达到元/天。请不起,怎么办,自己干!
周承伟在修建养蜂基地
搬砖、和水泥……还没等养蜂,先干起了建筑工人,这让周承伟哭笑不得。那个时候,过往的农户无比诧异地看着这个小伙子,想必这是他们第一次见到戴眼镜的书生还能做泥工活吧。
就这样,周承伟和室友每天挑水、和水泥、和河沙、劈砖,乏了就和张师(养蜂师傅张崇云,平时周承伟都是这么称呼他)一起喝点酒,尽管他端酒杯的手都已经抖了起来……
终于,在他们的不断努力下,基地慢慢成形。
捐款捐物,带动农户
有了基地就需要大蜂群。雅安本地的养蜂规模不算大,况且合作社后期吸纳的蜂农都基于雅安,蜂王很容易近亲繁殖,那是周承伟不愿意看到的。这时,张师二十余年的养蜂经验凸显了出来,他立刻联系老蜂友,寻找健康的蜂群和优良的蜂王。最终周承伟一行人驱车前往四川眉山带回两百群蜂群,又从映秀、青川、邛崃、榆林、两当、红原、甘肃、秦岭等地购买优良蜂王来杂交。就这样,他们的养蜂事业蒸蒸日上。
看到周承伟的蜜蜂养殖越干越好,许多农户都来取经。慕名而来的人越来越多,许多都是当地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周承伟决定好好帮他们一把。
蜂农在采蜜小镇养蜂基地交流经验
他和村组织商量,在村委会旁边另建一个养蜂扶贫基地,里面的配套设备、设施、蜂群等都由周承伟捐赠,保证每个想学养蜂的农户都有一套。但是,蜂群不能直接带走,周承伟让合作社的技术人员给农户培训,学习养蜂技术。等农户可以养活蜜蜂、繁殖蜜蜂让蜂群从1变2后,他们就可以带走蜂群,自行养殖了。
不仅如此,周承伟还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捐款、捐物,资助贫困学生的伙食费用,帮助凉山州雷波县千万贯乡和马湖乡销售当地土特产并将款项捐出,共计22万余元。
红火的养蜂路,奋进的创业人
对加入合作社的农户,周承伟也做了安排:免费给予蜂王。这一决定在雅安蜂农里可谓震动不小,因为蜂农都知道,好的蜂王决定好的蜂群,好的蜂群决定一年的产蜜量,也是他们一年的收益。大家都慕名前来领蜂王,合作社从最初的几个人一下子多了起来,30人、60人、直至人,雅安的蜂农可谓聚为一家了。
有了百余人的蜂农支持,合作社的蜂蜜存量一下多了起来,麻烦也多了起来。
蜂农以前养殖蜜蜂大多比较“随心所欲”,取蜜前不会对蜂蜜进行检测,导致合作社的蜂蜜种类、品质参差不齐,在销售上也不好统一。很多蜂农对这个年纪轻轻的小伙子不信任,心里有什么想法也不愿多说。有了好的蜂王之后,蜂农想进一步扩大养蜂规模,但又顾虑蜂箱投入、管理经验、蜂蜜销售……为此,周承伟再次决定:免费教授养蜂配套技术;保底收购蜂蜜,年底二次返利;争取养蜂补助及办理养蜂相关证书。这一决定也基本确立了合作社日后的大致方针和走向。
养蜂基地
年,合作社的养蜂规模达到余箱。周承伟却决定短期内不再扩大养殖规模,毕竟自己的销售渠道有限,支撑不起更多货源。自己还承诺帮助农户销售蜂蜜,盲目扩大养殖规模,销售压力太大,不如踏踏实实地保持现有规模,提升产品品质。
年,新冠肺炎疫情来袭。由于蜂蜜可以长期储存,周承伟没有遭受太大影响。但商品不能流通,现有库存也需要解决。
周承伟另辟蹊径,搭上“直播+”的快车。但是,在合作社里,除自己一个“90后”外,其他人大多是上了年纪的农户,文化水平不高,让他们去直播,直面消费者有些难为人了。
雅安市属于旅游城市,风景优美,自己的基地在山里,很多“网红”来这边直播。周承伟干脆和他们合作,先优化基地环境,和主播建立联系,辅助他们直播。同样,主播也会在他们的平台、渠道推广周承伟的蜂蜜。这样一来,农户只需要按照订单打包、发货就可以了。
就算如此,下订单、印瓶贴、洗瓶子、贴瓶纸、发货、外出参加会议及交流,都得周承伟亲自做,有时候洗瓶子到半夜。他心想:这是为了什么?答案很明显:为了安稳的一个家。
从此,农户也都不再叫他“小周”了,而是称呼他为“大师兄”,周承伟知道这是大家对他工作的肯定。合作社也拓展了业务,不单单卖散蜜,也进行蜂群、蜂王、蜂用具及包装蜂蜜的销售,还注册了自己的商标“采蜜小镇”。
从校园创业到现在,短短几年时间,周承伟已经满身荣誉:年4月25日,作为创业代表受到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接见并鼓励;年5月,被评为年全国大学生创业百强;年11月,荣获第十一届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称号;年11月,“清华大学乡村振兴领头雁”……
今年,合作社有着明确的发展方向:完善产品生产线,提高产品供应能力,再逐步扩大产品规模。当然,在新的一年里,周承伟也30岁了,之前一直忙着创业,还没有成家,成家也是他接下来的目标之一。
终审:蔺玉红
审校:李志国刘朱婴
编辑:刘树晨